语文素养包括哪些方面
最近发布了修订后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各学科的基本能力达成。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更加关注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这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以及“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为了让这些核心素养能在语文教学中得到有效落实,我们需要关注“学科表达”和“教师理解”,只有找到了合适的“落点”,才能让核心素养真正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许多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往往不是从概念出发,而是从自身经验和真实问题入手。而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从理论概念开始,先解释问题,再结合实际生活经验进行验证,这样反而降低了教学的效率。我们需要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将其作为学习的起点。这就像是船与锚的关系,我们需要将学生的注意力固定在一个坚实的基础之上,确保他们的学习有效且深入。当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将他们的先前知识与正在学习的新知识相结合时,理解就会更加深刻。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重视真实情境和学生经验的重要性。这不仅是因为这是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更因为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指向学生未来的真实生活,以及他们对未来现实问题的解决能力。历史上许多教育学家早就明白了这个道理,并且有许多经典的故事作为佐证。
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呈现也是落实学科素养的关键环节。教材内容是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教学内容则是根据具体目标在课堂上呈现的知识。许多老师无法区分这两者,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不高。比如一位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老师准备上朗读课,目标定为“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我们需要具体化这个目标,明确今天这节课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是什么。对于教材内容需要进行适当的处理,通过条件化、情境化、结构化,让教学内容变得有趣、有用、有意义。这就需要教师依据清晰的教学目标,采用多种方法将教材内容进行教学化处理,以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学科素养的培养,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