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文言文标点的正确性对文意的表达和理解至关重要。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标点存在与文意不符或前后语义矛盾的问题。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举例辨析,并与教材编者进行探讨,同时给语文教师提供教学和研究参考。
【摘 要】 文言文的标点对其表达和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标点存在的问题,本文进行了深入分析和举例。
【关键词】 标点、文言文、语文教材、文本解读
一、引号内外的标示——《师说》语言运用辨析
韩愈的《师说》在以往的语文教材中,标点有所不同。在现行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有一种标点方法,其中一段文字的描述引发了争议。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及之,则答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这段文字中引号内的四句话,被视为是对“问之”者的回应。然而对于“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这两句的具体归属却存在争议。一些学者将其视为作者韩愈的评议之语,而不仅仅是回应的话语。
对于这两种不同的标点方式,不少业内人士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就开始在期刊上发表意见。普遍认为教材中的《师说》的标点存在错误,并倾向于将“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作为作者的评议之语。
不少古代学者在对《师说》进行解读时,就已经认为这两句话是韩愈的评议。例如南宋的吕祖谦、郑霖和张侃等人都明确表达了这一观点。当代的文学研究学者也持有相同看法,并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对这一段进行了深入分析。他们认为“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这两句话是作者对士大夫们不愿从师的心理进行的精辟概括。
我们认为语文教材中的《师说》该语段的标点应做出修正,将“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放到引号之外,以引导师生正确理解文本含义。
二、《鸿门宴》文本中自注的标示及其解读
《鸿门宴》一文中的一段描述也引发了关于标点和解读的争议。其中涉及沛公的行动描述:“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读者可能会困惑:沛公究竟是骑马还是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