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的解释动画版
张继的《枫桥夜泊》广为人知,现今通行的版本是这样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诗在小学语文教材和普及读物中均有所收录,读者对其赞不绝口。对于诗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却鲜有人深入思考。例如,“月落”的时间如何确定,“苏州河畔本无枫树”诗人为何吟出“江枫”,还有“愁”的来源等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我们对诗意的正确理解。
关于“月落乌啼”的时间,存在两种主要观点。一种认为是“夜半”时分,与最后一句“夜半钟声”相呼应;另一种则认为应该是天将曙时。这两种观点都有不妥之处。如果定为“夜半”,那么如何辨识江边的树种成为问题,而且“乌啼”多在黄昏归巢或天亮觅食时。若将“月落乌啼”定位在天拂晓时,虽然从常理上看没有问题,但整体考虑这首诗,却出现了叙事上的矛盾。
笔者认为,“月落乌啼”最合理的时间定位应该是黄昏。这不仅由自然现象可以证明,第二句也可以为我们提供线索。至于第二句中的“江枫”,实际上应该是“江村”。在还原事物情景后,我们发现苏州城外的江边并没有枫树。幸运的是,在宋人的旧籍中发现了另一种版本,其中“江枫”都作“江村”。这一改变不仅解决了诗歌中的疑惑,也理顺了整首诗的逻辑。
“江村”即江边的村落,“渔火”是渔船上的灯火。在黄昏时分,家家灯火亮起,诗人漂泊在外,倍感孤寂和凄冷。“断肠最是黄昏后”,思家之心使诗人眼中的“江村”和“渔火”,都变成了剪不断的新愁。所谓“对愁眠”就是指对着“江村”“渔火”燃起的新愁而眠。
再来看“月落”,它也可以作为黄昏的诗意表述。从物象上讲,“月落”不是准确的时间概念,一月之中,月落的时间随时在变,黄昏也可以有“月落”。“江村”和“月落乌啼”共同确定了本诗开始的时间即是指“黄昏”,这样之前的疑难可以一一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