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在尧的时代,黄河流域频繁发生水灾,沃土良田、房屋及牲畜都被淹没。当时,崇地的部落首领鲧被尧任命去治理洪水。尽管他花了近9年的时间,但并未能洪水,反而使其更加猖獗。鲧采取的方法是筑堤挡水,却忽视了疏浚河道。最终,堤坝被洪水冲毁,愈发严重。
当舜接替尧成为部落的首领后,他发现鲧的治水方法无效并存在失职行为,便处决了鲧,并命令鲧的儿子禹继续治理洪水。禹从父亲的失败中汲取了教训,改变了以堵为主的方法,采用疏通为主的策略。他与益、稷一同考察,设立了标记,制定了治水方案。
黄河的水患最为严重,禹从壶口开始,开凿龙门山,疏通砥柱山,开辟九条大河,成功缓解了黄河的洪水。接着,他治理了济水、淮水和长江。在长达13年的治水过程中,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心中始终想着遭受洪水祸害的百姓。
经过努力,禹成功地将洪水引入大海,对社会安定、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人们尊称他为“大禹”,表达对他的感激之情。虽然禹只是一个封国国君,但舜非常信任他,每有要事都与他商量。禹总是谦逊地归功于舜的领导和指挥。
随着时间的推移,禹的威望和实力不断增长。在舜的授权下,他开始摄政,并逐渐成为实质上的。经过16年的观察和实践,舜确定禹有能力接任,于是决定禅位给禹。尽管禹多次推辞,并最终推举舜的儿子商均嗣位,但局势已定。
当舜逝世后,禹为避免冲突,躲到夏地的阳城三年。在这期间,诸侯纷纷向他朝见,而不是商均。禹看到自身的威望和实力后,决定返回故都即位。他的治理带来了部落和平和九州安定。之后,禹命人铸造九鼎,象征九州和平。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产品的剩余,氏族公社开始瓦解。禹死后,虽然东夷首领伯益曾被选定为继承人,但他拒不接受。最终,夏部落的贵族支持禹的儿子启成为新的。启建立了历史上的第一个制——夏朝,并开创了子继父位的世袭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