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的意思是什么


中新网北京8月16日电:今天我们将要探讨一个有趣的话题——“社交黑话”。你听说过这个概念吗?社交黑话,即在人际交往中的社交暗语,是大家约定俗成的潜台词。在开始这个话题之前,我们先来考几道题目热身一下。

第一题:职场中,领导问你“周末有什么安排”,你该如何解读这句话背后的含义?第二题:多年不联系的初中同学突然给你发了一条微信,问“在吗”,你又该如何回应?第三题:有过几面之缘的朋友跟你说“下次一起吃饭”,你能否确定“下次”是哪次?

带着这几个疑问,我们一起来探索今天的主题——“现代社交黑话”。

一、语境学:闻弦歌而知雅意

我们来学习第一课时——语境学。同样的一句话,在不同的语境下意思可能大相径庭。比如,“在吗”,在恋爱中可能意味着“我想你了”,在工作中则可能意味着“我有事情找你”。

二、糊弄学:如何区分对方是否在敷衍你?

三、职场学:职场中的社交暗语

接下来是最难的一个课时——职场学。职场如战场,每一句话都可能潜藏着深意。如何从一句看似普通的话中迅速领会其潜在含义?这就需要我们格外敏感和机智了。比如,“下属回复‘正在做’,那可能还没做”;“领导询问‘我们单位离你家远不远’,可能暗示有加班需求”;“同事说‘这件事情你比较专业’,可能是想把这个任务推给你”。

有意思的是,在受访者中,“领导”和“下属”对社交黑话的理解截然不同。领导的视角基于委婉的暗示,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意向传达;而下属则更偏向于一种难以参透的暗示,有时甚至需要反着听。

四、年轻人的态度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采访中,中年人往往对社交黑话适应良好,而多数年轻人则更希望大家可以“有话直说”。年轻人认为社交黑话是一种让人无可奈何的潜规则,是懂的人不会告诉你的暗示。也有年轻人表示理解社交黑话的必要性,认为这是在工作生活中给彼此留一点转圜余地的体现。

在传播学中,语言的意义是由大环境下的约定俗成决定的。社交黑话作为当下必不可少的交流方式,既是维护关系的黏合剂,也是给“社交菜鸟”设置的门槛和陷阱。对于年轻人来说,他们正在用互联网黑话让老一辈人感到困惑,但总有一天他们也会进入成年人的世界,举起一箩筐的社交黑话去迎接新的挑战。这或许就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