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去逝做七啥讲究


在农村的古老传统中,大树下、石磨旁,常常能听到老人们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七十不添衣,八十不祝寿"。对于年轻人来说,这似乎是一种奇怪的规矩,但实际上,这是祖辈们传承下来的对老年人的深情关怀与尊重的智慧。随着农村留守老人的数量不断增加,这些老话背后所蕴含的,不仅仅是避讳,更多的是对高龄老人的深深心疼与关怀。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这个话题。

一、七十不添衣:这是为了你的健康,而非节省

在过去艰苦的日子里,人们深谙生活的智慧。"七十古来稀",在那个缺医少的年代,能够活到七十岁是极大的福气。老年人的骨骼和身体状态在这个时候变得脆弱,穿太多的新衣服反而可能成为一种负担。村里的李大爷曾感慨地说:“过去穷啊,新布都留给娃娃们,我们老人穿件夹袄就能过冬。衣服多了弯不下腰,反而会耽误干活。”这是一种基于生活经验的智慧,为了健康,衣物适度就好,不必追求新潮。

而现在,农村的生活条件好了很多,但很多七旬老人的身体依然不如以前。他们常常伴随着高血压、糖尿病等健康问题。这时候,子女们如果只是一味地购买新衣服,而忽略了老人的健康,那就本末倒置了。王婶的儿子去年给她买了十件羊绒衫,但她觉得太重,都放在箱底。反而是女儿每周回来给她泡脚,让她感到舒适。对于老年人来说,健康远比新衣重要。

二、八十不祝寿:是为了不让寿宴成为负担

八十岁的寿宴往往热闹非凡,但背后的隐患也不容忽视。去年邻村的张大爷过八十大寿,儿孙们摆了二十桌流水席。张大爷那天忙着招呼客人,晚上就犯了心。医生表示,高龄老人在寿宴上容易受到刺激,油腻的食物也会对身体造成负担。古人早就明白这个道理,因此提倡八十岁的老人应该安静休息,避免过于热闹和油腻的饭菜。

在农村,关于祝寿的讲究还有很多。比如“男过虚,女过满”,老爷子七十九岁就办八十大寿,老太太则实打实八十岁过。这是因为“九”和“久”同音,寓意长寿;而“十”和“逝”谐音,老人们多忌讳。在福建的一些村子,寿宴只吃素菜,简单而合老人心意。

三、给老人过寿的正确方式

1. 不要断了年年办的规矩。一旦开始办寿宴,最好年年都办,突然中断会让老人心里犯嘀咕。

2. 不要在“坎年”大操大办。73岁、84岁是农村人眼中的“圣人坎”,宜简不宜繁。

3. 不要打肿脸充胖子。风光排场不是目的,避免让老人承受不必要的压力。

4. 不要送忌讳的礼物。送钟、送鞋、送杯都有忌讳。最稳妥的是送寿桃、寿面,或者红包。

四、现在的养老方式:结合传统智慧和新办法

1. 比起摆席,不如天天见个面。建立类似“爱心食堂”的地方,让老人聚在一起吃饭、聊天。

2. 老人用手机,比送什么都贴心。通过视频通话让老人和孙子孙女保持联系,是给他们最好的礼物。

3. 对农村老人的关怀日益增强。《农村养老服务意见》提出到2025年,每个县都得有失能老人照护中心等等。这些为农村老人的养老生活提供了有力支持。

"七十不添衣,八十不祝寿",背后的深意是对老年人的疼爱和尊重。在物质日渐丰富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关注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精神需求。家里有高龄老人的,一定要记住这些讲究,用心陪伴和关爱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