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吃饺子还是冬至吃饺子 各有何寓意


转眼间冬至来临,这一日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部分,更是我们祭天祭祖的重要时刻。在传统文化中,除了祭祖仪式,我们还会准备各式各样的节日食品,与家人共度佳节。自明清以来,冬至聚餐已成为一种习俗,至今仍为许多华人家庭所保留。

冬至是古代计算二十四节气的起点,也是最早制定的华人节日,有着“冬节、长至节”的美称。每年阳历的12月21日至23日之间,我们迎来冬至,今年的冬至落在21日。科学上解释,冬至是全年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古人有言:“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意味着从这一天开始,天地间的阳气会逐渐增强,万物复苏。

冬至也有“小年、亚岁、肥冬”之称。这一天,人们预示农历新年已经临近。古人对冬至的重视不亚于农历新年,以丰盛的饮食来庆祝这一天,形成了“冬至大如年、冬至大似年”的俗语。

冬至习俗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那时,这一天是祭天祭祖的日子——皇帝会举行祭天大典,而百姓则祭拜父母尊长。如今,华人仍保留这一传统,烹饪节日特色美食以祭拜祖先。各地的祭祖食品因地域差异而有所不同,比如南方煮汤圆、山西包馄饨或饺子、宁夏煮羊肉粉汤等。

除了华人,日本和韩国等地也有过冬至的习俗,尽管他们的饮食文化和习俗与我们的有所不同。例如,日本人在冬至时会将柚子丢缸中泡澡,认为这样可以去除身上的邪气,预防感冒,促进血液循环等,也有祈福带来好运的寓意;而韩国则在这一天吃红豆粥配小汤圆的习俗,相传吃下与自己年龄相当的小汤圆,来年万事如意。

随着冬至的临近,尽管我们身处赤道附近的南洋地区并无严寒冬季,但许多华人家庭仍然会过节。家人团聚一堂,共同品尝寓意“团圆”、“圆满”的汤圆。除此之外,各地还有不同的冬至美食。

古语有云:“家家淘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日天。”记得每逢冬至前夕,家人会用糯米粉搓成团状,以姜、红糖煮成一锅美味的汤圆。长辈们常说:“吃汤圆,吃一颗、长一岁。”汤圆的种类丰富多样,除了无馅汤圆,还有豆沙、巧克力、花生碎等为馅料的甜汤圆。还有咸味汤圆,一般放入肉馅,口味可荤可素。

在北方,人们会选择吃饺子来庆祝冬至。相传这是为了纪念古代南阳医圣张仲景的“冬至舍”。古时张仲景见到乡亲受冻饿之苦,耳朵被冻烂,便让弟子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驱寒材煮熟后剁碎,用面皮包裹成耳朵的模样,煮熟后施舍给乡亲吃。冬至吃饺子也被称为“捏冻耳朵”。饺子的馅料多样,但冬至时一般会选择羊肉馅,因为羊肉性温热,可以帮助机体驱寒。与饺子相似的馄饨也是北方冬至的美食。

年糕也是冬至的美食之一。杭州人在冬至时会将年糕做成不同风味的菜肴,如芝麻粉拌白糖年糕、肉丝炒年糕、汤年糕等。年糕不仅作为美食,也是冬至祭祖的菜肴之一。除了年糕之外还有姜母鸭也是闽南人十分重视的节日食品之一。鸭肉是闽南菜系的食材之一也是进补的圣品之一。在闽南家庭一年四季都会吃鸭肉而在冬至时则会吃姜母鸭来进补姜母鸭以红番鸭为原料经过炒炖煮而成姜能驱寒去湿行气活血而鸭子的性偏凉营养成分多样化适合在干燥的季节作为进补之物两者结合不仅滋补而且降火可谓滋而不腻温而不燥是冬令进补的好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