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的其是什么意思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的其是什么意思

今天,为了满足朋友的需求,我亲自在家抄写了韩愈的著名散文《师说》。

《师说》是唐朝文学巨匠韩愈的经典之作。这篇文章主要是探讨求学的道理,辛辣地讽刺了那些耻于向老师学习的人,对于青年人起到了重要的教育作用,也转变了当时的社会风气。文章层次分明,通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式,强调了向老师学习的重要性和原则。文章批判了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展现出韩愈非凡的勇气和精神,也体现了他独立发表见解的精神。

在古代,学者一定会有老师。老师的作用在于传授道理、教授学业以及解答疑难问题。人并非天生就懂得知识,谁都能遇到疑惑。如果遇到疑惑而不向老师请教,那么这些疑惑就永远无法解决。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们知道道理的时间本来就比我早,我跟随他们学习;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们知道道理的时间也比我早,我也跟随他们学习。我学习的道理,又怎么知道他们出生的年月在我是之前还是之后呢?无论地位高低、年龄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哎!师道不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也很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越了一般人很多,尚且跟随老师学习;现在的许多人,他们离圣人还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圣人更加圣人,愚人更加愚人。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这个原因造成的吧?人们爱他的孩子,会选择老师来教导他们;但对自己呢,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这真是令人困惑。那些教授孩子读书写字的老师,只能算是教他们句读的老师,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

如果连句读都不会读,疑惑也不能解答,也许会向别人请教,也许不会请教。对这样的小事情看重而对大的道理却遗漏了学习,我并未看到这是明智之举。像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样的人,并不以互相学习为耻。然而士大夫这一类人,如果说谁是谁的老师、谁是谁的弟子,他们就会在一起嘲笑他。问他们为什么这样做,他们会说:“彼此之间的年龄差不多大,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地位低的人当我的老师我感到羞耻,高的人当我的老师我觉得太趋附奉承了。”哎!师道的难以恢复由此可见一斑啊!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样的人,君子是不屑与他们并列的,但现今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这真是令人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向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等人学习。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才能当然比不上孔子。孔子说过:“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弟子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更贤能。知道道理有先后之分,学术业有各自的专业,如此而已。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的其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