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年纪大的词语2字
在古代,人们交流时并不会直接说出自己的年龄,而是以年龄称谓来委婉表达,这在诗词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例如,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句诗,黄发指的是长寿的老人,垂髫则代表儿童。每一个年龄称谓都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美好的寓意。
【幼儿时期】
初度:这是生日的雅称,源自《离骚》中的“皇览揆余初度兮,肇赐余以嘉名”。人们也将生日称为“初度之日”,这在《元史》中有记载:“朕初度之日群臣毋贺”。
汤饼之期:指的是婴儿出生三日的庆祝活动。在这一天,亲友们会设宴庆祝,称为“汤饼筵”、“汤饼宴”或“汤饼会”。
赤子:婴儿刚出生时的称呼,因其肤色赤红而得名。
襁褓:用来泛指一岁以下的婴儿,现在依然用来指代未满周岁的宝宝。襁褙指的是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孩提:指刚刚能够发笑还在襁褓中的幼儿,大约是两到三岁的儿童。
始龀:指的是男孩八岁,女孩七岁的时候开始换牙的年龄阶段。“龀”指的就是开始换牙的时期,“龆年”或“髫年”也是这个意思。在胡令能的《小儿垂钓》一诗中,就有描绘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在钓鱼的情景:“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童年时期】
总角:指的是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在古代,孩子们会将头发分成左右两半,各自扎成一个结,形状像两个角,因此称为“总角”。总角之宴是描述童年时光的美好和快乐。
黄口:指的是十岁以下的孩童。幼学则是指十岁,《礼记·曲礼上》记载:“人生十年曰幼学。”
外傅之年:也是指儿童的十岁。
【青少年时期】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的时候被称为金钗之年。源自《河中之水歌》中的描述:“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豆蔻则是指女子十三四岁到十五六岁的少女时期。这个时期的少女还未成年,因此被称为“豆蔻年华”。杜牧的《赠别》一诗中就有这样的描绘:“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舞勺之年则是指少年十三到十五岁。《礼记》记载,这个年纪的少年开始学习勺舞。
【青年时期】
成童:十五岁或者稍大一些的青年。舞象之年是指少年十五到二十岁。古代男子在二十岁时会举行加冠礼,表示成年。而弱冠则是指已经举行过加冠礼但体力尚未达到壮年的男子。此时的青年女子被称为碧玉年华或者桃李年华。而立之年则是指三十岁。古代文人常将三十岁称为“而立”,意味着一个人在这个年纪应该确立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始室则是指三十岁成家立业之时。《礼记·内则》中提到:“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克壮则是指壮年时期。古代文人认为三十岁是壮年之始端,此时正是建功立业的好时机。还历寿是指六十一岁的寿辰庆典的一种雅称或特定礼仪习俗的名称象征美好吉祥的含义在此纪念人的寿辰时的庄重仪式举办相关庆贺活动 举行纪念宴酒或其他相关礼仪活动等。“花甲”,也是人们对六十岁一种美好寓意的称呼;耳顺、花甲之年是指六十岁高龄的人;“从心之年”指的是七十岁的人;“古稀”一词通常用来指代七十岁的老人;而朝回日更是让人怀念那些在古活七十岁的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悬车之年”、“杖围之年”都是对七十岁老人的尊称悬车指的是古人一般至七十岁辞官家居废车不用因此用悬车之年指七十岁;“耋”泛指老年期的人;“喜寿”、“伞寿”、“米寿”等则是特定年龄寿辰的雅称。因此可见传统文化对年龄的丰富称谓既体现了对长辈的尊重也蕴对生命的美好祝愿和期许之情谊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之情意之深厚与绵长也体现了对人生的理解和人生哲理之深奥与博大体现了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丰富多彩之意蕴也反映了人们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之心怀之心意表达了在文化传承过程中世代相传之精髓体现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内涵同时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之情意之深厚与绵长也体现了人们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之心怀之美好与纯洁之意蕴也体现了人们对人生的理解和人生哲理之深奥内涵也是对未来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