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庐山瀑布这首诗的意境
有朋友曾向我提出一个问题:“李白一生作诗近千篇,你是从哪一首开始喜欢上他的呢?”我告诉他,是《侠客行》这首诗。它并不像《静夜思》那样广为人知,但却有许多人在读过一遍后,便深深地爱上了它。例如诗词第三季的冠军雷海为,他也表示是因为在图书馆读到这首诗,才对古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多少人是因为这首诗,彻底对李白着迷了呢?让我们一起品读这首诗。
说实话,我虽读了许多武侠小说,但仍觉得李白笔下的“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这十个字更为痛快!这首诗让许多人误以为李白的剑法高超,甚至传言他是唐代剑法排名第二的剑圣裴旻之徒。这种说法的历史依据并不充分,而且很多人也没有真正读懂这首诗。诗中看似充满嚣张与酷气,实则背后隐藏着李白的辛酸与无奈。
李白创作这首诗时正值公元744年,那时的他刚被唐玄宗委婉地逐出长安城。虽然历史学家将这次事件美化为“赐金放还”,但对于一个心高气傲的文人来说,这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尽管被誉为诗仙,但李白始终对名利有着强烈的追求。他从24岁离开蜀中开始,就怀揣出人头地的梦想。他找过大臣引荐,甚至进入玉真公主府当门客。终于在41岁时进入了翰林院,但好景不长,仅过了两三年就被皇帝嫌弃并逐出宫廷。
离开长安后,他写下了《侠客行》。人们认为唐人崇尚武术,李白心中也有侠客梦,所以写这样的诗并不奇怪。为何他在人生最失意的时候写如此豪情万丈的诗呢?实际上,他是用侠客梦来支撑自己未来的流浪生活。朝堂已无法回去,唯一能容纳他的便是江湖。
李白的浪漫情怀,以及他塑造的“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的侠客形象,成为他未来人生的追求。许多人认为这首诗的格调是豪情万丈,但在我看来,这更像陆游的“铁马冰河入梦来”的自我安慰,以及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式的悲壮。
诗的最后两句“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透露出李白的无奈与叹息。他怎愿做一个普通的儒生,在寒窗下著书至白头呢?正因不愿做这样的书生,而又没有其他的出路,所以他构建了这样一个美好的侠客梦。写《侠客行》的同一年,李白遇到了杜甫这个与他境遇相似的诗坛“倒霉鬼”。尽管大唐是个辉煌的朝代,但最有才华的诗仙和诗圣却无法在那个时代建功立业,令人感慨。
年少时读《侠客行》,我因诗中的酷劲爱上了李白;但人到中年再读它,我感受更多的是伤怀而非豪情。大家喜欢这首诗吗?欢迎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