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哲冉公西华侍坐,原文朗读,带你穿越回孔子课堂!
好的,让我们闭上眼睛,仿佛置身于两千多年前的杏坛之上。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孔子那张智慧而慈祥的脸上。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这几位孔门高徒,正恭敬地侍立在先生身旁。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孔子温和地开口,目光在弟子们脸上逡巡,充满了期待。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子路挺身而出,声音洪亮,带着一股爽朗与自信,描述着他治理国家的蓝图。
孔子微微颔首,并未置可否,转而看向冉有:“冉求,何以哉?”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不若人也。” 冉有显得有些腼腆,语气谦逊地回答,着眼于民生。
“公西华曰:‘容止有礼,斯可谓之士矣。夫我,司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公西华则更专注于礼仪与外交,希望能在一个特定的领域做到最好。
“曾点后,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曾哲(曾点)一直沉默,此时却从容地起身,动作优雅,仿佛在弹奏一曲未尽的乐章。
“‘异乎尔者三矣。’子曰:‘何谓也?’曾点曰:‘‘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吾与点也!’” 孔子对曾哲的答案表示了特别的赞赏,认为这种与自然和谐、与心灵契合的生活境界,是其他几位弟子所未能表达的。
“三子者亦各言其志也。予何言哉?亦各言其志也。” 孔子微笑着总结,鼓励每位弟子都表达自己的理想与抱负。
现在,轮到你了,你会选择怎样的志向呢?是在乱世中展现勇武与道义,还是致力于让百姓富足,或是坚守礼仪,亦或是追求内心的和谐与自由?孔子的课堂,永远开放,等待着你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