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哲冉公西华侍坐,原文朗读,带你穿越回孔子课堂!
好的,请听我为您朗读《论语·先进》篇中“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的原文,并带您仿佛置身于孔子的课堂:
(清朗而富有节奏的朗读开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子曰:‘由也,勇则勇矣,末也。’
冉有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有若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则非吾所及也。’
子曰:‘求也,何如?’
曰:‘求也,其庶乎!不能进于其位,久也。’
公西华曰:‘容止有礼,言必称师,斯人也,可谓“难进易退”矣。’
子曰:‘“难进易退”,何谓也?’
公西华对曰:‘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盖斯人也。’
子曰:‘“唯斯人也,可与居。何有于仁乎?’‘噫!吾与女弗若也。’”
(朗读结束)
现在,请跟随我的描述,回到两千多年前的鲁国,孔子的杏坛之上。几位弟子正恭敬地侍立在老师的身旁,等待着他的教诲。孔子环视着他们,温和而略带严肃地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就不敢说话。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如果真有人了解你们,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目光首先落在子路上,这位性格直率的弟子立刻挺身而出:“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中等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又加上战乱和饥荒的困扰;我要治理它,只要三年,就能使百姓富有勇气,并且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微微点头,但并未完全赞同:“子路,你的勇气是有的,可惜格局稍显不足。”
接着,冉有谦虚地回答:“同样的国家,同样的困境,有若(子有)治理,三年之内,或许能让百姓丰衣足食。至于礼仪和音乐方面的事,那就不是我所能达到的了。”
孔子对冉有的务实表示肯定:“冉求,你差不多可以了!只是你还未能担当起更高的职位,是有些资历尚浅。”
公西华则显得更为拘谨,他回答:“我这个人,举止言谈能符合礼仪,说话时总是先提到老师或前辈,可以说是‘不轻易毛躁地前进,也不轻易固步自封’吧。”
孔子追问:“‘不轻易毛躁地前进,也不轻易固步自封’,这是什么意思呢?”
公西华解释道:“比如在宗庙祭祀或诸侯会盟这样的重要场合,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孔子听后,赞赏地点头:“这样的人,是可以和他共事相处啊!何谈仁德呢?唉!我大概比不上你们了。”
这堂课,不仅展现了孔子的弟子们各具特色的才能和志向,更体现了孔子对“仁”的深刻理解和培养高徒的殷切期望。现场气氛既有弟子们的踊跃发言,也有孔子的适时点评,更有对理想人格的探讨,真是令人如临其境,深受启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