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不思蜀是谁提出的


乐不思蜀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提出的一个典故,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中记载的一段历史故事。

故事发生在公元263年,当时蜀汉皇帝刘备去世,刘禅继位成为后主。在刘备临终前,他嘱咐诸葛亮要辅佐刘禅,并告诉他:“如果有难,你应当坚守岗位,不可轻易离开。”当刘禅即位后,他却变得贪图享乐,不再关心朝政。

有一次,魏国派使者前来访问,刘禅为了讨好对方,竟然下令让士兵将使者捆绑起来,并要求他们表演蜀国的舞蹈。士兵们虽然不情愿,但还是照做了。这时,诸葛亮却在一旁默默地看着这一切,他并没有阻止刘禅的行为,反而对士兵们说:“你们做得对,应该这样做。”

这个故事后来被人们用来形容那些沉迷于享乐、忘记职责的人。成语“乐不思蜀”就是由此而来,用来形容一个人过于沉溺于某种乐趣,以至于忘记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关于这个典故的来源,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它可能是后人根据历史事件进行艺术加工而形成的。无论其来源如何,这个成语已经成为了汉语中常用的表达方式,用来警示人们不要沉迷于享乐,要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