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中海气候主要分布规律


图片描述: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影响

气候是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自然因素之一。它为农业提供了光能、热能、水分等必要的能量和物质。某地的气候特点往往决定了该地的种植制度。

温度是影响农作物生长和发育的关键因素。农作物需要在日均温达到或超过10℃的环境下才能正常生长。这种温度持续期被视为农作物的生长期。根据生长期内每日的日均温累加得到的温度总和,被称为积温。

根据积不同,我国可分为热带、带、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五个温度带,以及地势高寒、气候寒冷的青藏高原气候区。各温度带的积温和作物种植制度如下表所示:

温度带划分与农作物种植制度

温度带 | 范围 | ≥10℃的积温 | 主要作物与种植制度

寒温带 | 黑龙江省西北部、内蒙古东北部 | <1600℃ | 一年一熟,种植早熟的春小麦、大麦

中温带 | 东北和内蒙古大部分地区、新疆北部 | 1600℃-3200℃ | 一年一熟,种植春小麦、大豆、玉米

暖温带 | 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新疆南部 | 3200℃-4500℃ | 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主要种植冬小麦

带 | 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 | 4500℃-7500℃ | 一年两熟到三熟,以水稻为主

热带 | 滇、粤、台的南部,海南省 | >7500℃ | 一年三熟,主要作物为水稻

除此之外,气日较差和光照也对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有着重要影响。白天的高温、强烈的日照有助于农作物的光合作用,产生更多的营养物质。而夜间低温则削弱农作物的呼吸作用,减少能量消耗,有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例如,西北地区的气候干旱、多晴天,光照强烈,日夜温差大,这使得新疆的瓜果特别甜美。

水分条件也是制约农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不同的农作物对水分的需求不同。需水较多的作物包括水稻、甘蔗、茶叶等,而需水较少的作物有甜菜、小麦、玉米和高粱等。我国的降水主要受夏季风的影响,降水分布上东南多、西北少。我国东部以种植业为主,西部则以畜牧业为主。南方多为水田农业,而北方则主要是旱作农业。

光热和水分的组合对农业生产有重要影响。水热条件在时间和空间上结合得越好,越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例如,我国东部地区季风气候的显著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对农业生产非常有利。但由于夏季风的不稳定性,气象灾害也频繁发生。主要的气象灾害包括干旱、洪涝、低温、冻害和干热风等,其中干旱的影响范围最广。

我国的气候条件复杂多样,对农业生产有着深刻影响。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决定了不同的种植制度和农作物种类,同时也带来了各种气象灾害的挑战。我们需要根据气候特点,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兴修水利设施,提高农业抗灾能力,以保证农业的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