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什么耳什么打一成语
草不黄俗话说:关于耳光及其他相关的方言表达
俗话常说的“耳光”,在通语中大约是指“抽、打”的意思。而在方言中,则有诸如“耳把/”、“耳矢”、“耳刮子”等不同的表达。那么,“耳光”真的只是打耳光的意思吗?“耳矢”、“耳把/”是否也有同样的响亮程度?“耳掴”是否意味着以掌掴耳呢?
一、关于“耳光”
“耳光”一词在明代大约开始出现:
白大怒,上前只一掌,把婆婆打个踉跄。婆婆欲挣扎,白秀再入内,只顾打其耳光。(《水浒传》第五十回)
对于这个词的解释,清代的胡文英认为:
(光页)是耳后骨也。吴中掌人耳曰耳(光页)。
这个解释是从三国魏王粲的《羽猎赋》中的“溃颈破(光页)”推测出来的。目前只发现这一用例。“掌人耳”,似乎只说到“耳”,不见“光”。
后来的余杭章先生在《新方言·释形体》中则提出:
今天津德州谓批耳至颊为打耳卦子,读音如同“耿卦”,江南、运河以东则读为“耳光”。光和耿也是双声字。
根据《说文·耳部》,耿是“耳箸颊也”,段玉裁注为“颊者,面旁也。耳箸于颊曰耿”。徐复先生则认为胡文英的“〔(光页)〕字当作耿”。
我们是否可以认为“耳光”不仅仅是“掌人耳”呢?从与之相关的“耳掴”等词语来看,古今概是如此认为的:
明李实《蜀语》:“掌打曰耳掴。”湖南常宁(赣语)也有这种说法。清唐训方《里语徴实》:“掌打曰耳掴。”今天津德州一带也称之为“批耳至颊”。如果我们把耳光也叫“耳根”“耳根子”,那么,“掌打曰耳掴”的理解可能是受“掴”字影响所致。事实上,“耳光”可能是“耳”“光”的平列组合,而“批耳至颊”似乎更侧重于描述动作的过程。
二、关于“耳巴、耳把子、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