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的潮虫怎么彻底消灭


近日,我与绵阳师范学院动物学博士王成斌老师合作,在国际分类学期刊《Zookeys》上公布了一项重大发现:来自四川乐山一溶洞内的新隐翅虫种——李泽雨穴毒隐翅虫。这个新种由我的好朋友、新种采集人之一的李泽雨先生命名。

这个喜讯由我在朋友圈分享,时间是10月19日下午。我所描述的这一新种,它栖息在溶洞深处的无光地带,是典型的真生物。它的虫体,缺少色素,复眼退化几近消失,这是我国首次发现此类真隐翅虫。之前,这类生物只在欧洲等地有发现记录。

这个新种的发现之旅颇为有趣。当时,是攀枝花小伙李泽雨在淘金洞中偶然发现了它。他是一位昆虫爱好者,当时正在与我一同进行鱼类调查。在翻石头时,他发现了这块藏有隐翅虫的石头。我们两人立即采取行动,将隐翅虫带出了进行研究。经过王成斌博士的研究和鉴定,确认了这是一个全新的隐翅虫种。

这个新物种的发现过程并非偶然。此前一个月,李泽雨已经了解到国外有关于此类隐翅虫的研究,但国内一直未发现类似物种。“当我真正发现它时,虽然预感到可能性,但没想到会这么快。”李泽雨兴奋地说。此次发现的穴毒隐翅虫体长约为1.3cm,具有典型的生物特征,如复眼退化、体色变淡等。

在我国,生物的探究相对滞后,尤其是昆虫和其他生物的探索。喀斯特地貌在我国分布广泛,许多未曾有人类涉足,这也为生物探索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近15年来,开始有更多昆虫学家和生物学家探索,并陆续发现不少新物种。这些发现不仅丰富了生物学的知识,也凸显了生态系统研究的潜力和重要性。我和朋友们的主要探索区域也位于“地表以下”,以成都为中心,辐射周边地区。从2017年至今,我们已经发现并发表了34个新物种。

除了昆虫学家的身份,我还是一名电气工程师。我的爱好是寻找和研究新物种,我认为这是有意义的。通过定点调研考察,我们可以了解人类活动对某些物种栖息地的影响。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边缘的生态环境变得更加丰富,但同时也需要关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我们的采集活动不仅对满足个人爱好有贡献,也对环境保护和制定有潜在贡献。通过监测特定物种的变化,可以评估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促使城市决策者加大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