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用锐龙还是英特尔好
今年的移动端市场,尤其是笔记本领域,可以说是混乱不堪。英特尔的酷睿和AMD的锐龙CPU在未来几年仍将共存,但今年最让人头疼的莫过于命名问题了,各种马甲U和新命名混杂,让消费者很容易混淆并做出错误的购买决策。为了帮大家理清思路,我花了两天时间研究,下面将分别介绍英特尔酷睿和AMD锐龙的情况。
英特尔酷睿系列
近期,不少同行发布了介绍新命名规则的文章,但对于消费者来说,了解命名规则不如了解如何在“多代同堂”的局面下选购更为重要。以酷睿处理器为例,我整理了一个总表,横向代表处理器的“代际关系”,纵向代表性能关系(由强到弱)。
在高性能轻薄本方面,今年的酷睿标压处理器实际上是“三代同堂”。尽管酷睿200H相较于13代酷睿H处理器进行了“半代提升”(频率提升了两三百兆赫),但市场中的13代酷睿H处理器仍会大量存在。常规的13900H、13700H和13500H将被270H、250H和220H取代。13代酷睿H和酷睿200H之间并不会出现重叠的“换皮”型号,实际上仍然可以视为同代产品。
去年发布的酷睿Ultra 100H系列,即185H、155H和125H,今年将迎来全面降价,搭载这三款处理器的机型也将成为市场上的主力热销轻薄本。还有一个不确定的因素是国补。最新一代的Ultra7 255H在性能上已接近上代的旗舰185H,因此国补后,消费者可以根据价格选择购买。搭载255H的轻薄本值得关注。
超轻薄本的情况较为复杂,因为涉及的处理器型号较多。但从市售情况来看,轻薄本将继续维持不同重量级别的产品,如1.8kg、1.5kg和1.2kg三种。由于Ultra 200H今年拥有较好的能耗比,不少中性能轻薄本和超轻薄本都会选用。在中性能轻薄本上,Ultra 200H很可能会成为主流。但在更轻薄的机型上,其是否畅销尚不确定。建议消费者关注两个处理器型号:主流机型关注取代13代P系列的Ultra 100H,高端机型关注已发售半年的Ultra 200V。至于Ultra 200H的表现,则要看国补机型定价是否会有大的调整以及厂商的策略选择。
AMD锐龙系列
AMD的锐龙处理器今年也面临相似的“换皮”现象。尽管存在频率没有提升的直接换皮情况,但从整体来看,今年锐龙处理器的脉络仍然清晰。轻薄本方面,AMD的命名方式可能会让一些消费者感到困惑,但实际上只有三代(或说是2.5代)的产品线变化。除了版的8745H,像8845H/8845HS、8840U很快会被新命名取代。预计R7 260机型将成为今年锐龙轻薄本的主流选择。
在面向AI应用的笔记本中,AMD更新了锐龙AI系列,主要出现在主打AI PC的机型中。配置更高的锐龙AI MAX/MAX+则在NPU上进一步加强,被视为全新一代的AI加强版。
游戏本方面,AMD的处理器选择相对清晰。需要更强性能就选择R9 HX处理器,需要主流价格则选择R7 260即可。需要注意的是,由于AMD的HX处理器存在大小核核间延迟问题,因此在选择时,推荐选择以大缓存解决延迟的X3D处理器,或者根据需求选择主流价位的7940HX和9850HX两款处理器机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