斧子挂在家中什么位置
关公战秦琼是一个广为人知的传统相声段子,用来形容那些将不同时空的人物进行比较的荒谬尝试。虽然这种比较方式显得缺乏常识,但却深受观众喜爱,尤其是那些喜欢无厘头混搭的现代人。
虽然英雄好汉不能死而复生,但出土的兵刃文物却能够重现江湖。如果要对比两把相近的武器,想必也是一场精彩纷呈的较量。在《猫图怪谈》的“神兵之战”系列中,我们通过武器来探究其背后的军事文化。
在流行文化中,使用刀剑的武者屡见不鲜,而使用斧子的武者则较为罕见。在文化中,仙侠形象通常与君子剑相联系,而使用斧子则被视为使蛮力,被人所轻视。只有像李逵、程咬金这样的角色才能用斧子留下自己的传奇。
在欧洲,使用斧子的形象也同样存在。例如亚瑟王、查理曼大帝以及后期的拿破仑都是使用剑的形象,而很少有听说哪个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人会扛着斧子出门。唯一的特例可能是那些流行文化中的“高贵的野蛮人”,尤其是北欧的野蛮人。在罗马文学作品中,日耳曼蛮族手持战斧,北欧的维京海盗也是用斧头的高手。他们的形象使得斧子似乎与“野蛮”划上了等号。这些人也是砍树的行家,比如在游戏《DOTA》中的兽王角色就源自北欧传奇。
那么,如果让以力取胜的板斧对抗欧洲蛮人的战斧,哪一种更呢?
需要明确的是,这两类人用斧子作为兵器似乎都是出于无奈。斧头虽然具有强大的能力,但最初只是樵夫用来砍木头的工具。的樵夫和北欧的维京农民都需要一把实用的斧子来砍树,为生活腾出空间。由于斧子适应性强且不需要太多保养,它成为了居家生活和日常防身的。在战争中被征召的穷人自备武器,选择斧子是因为它比较适合自己使用。这种武器上战场并不太上台面,这也难怪欧洲人会把斧子和野蛮划上等号。毕竟,有钱的老爷都会找人打造军事专用的刀剑,而斧子在作战的专业性上确实稍逊一筹。
斧子并没有看上去那么沉重。北欧的战斧经过改造,薄形斧面既保留了杀伤性又轻便灵巧。根据出土的维京人遗迹显示,公元10世纪左右的短战斧头重量只有1公斤左右,加上斧柄也不超过2公斤。而与之竞争的刀剑,由于全身都是钢铁,至少重3公斤,其实比斧子更难以操作。即使双手各拿一短斧,也只是相当于拿着两瓶大号可乐的重量,女性经过训练也能掌握。北欧传奇中英雄掷斧伤人的记载屡见不鲜,正是因为小斧头轻盈如飞。
英雄使用的斧子则有所不同。比如演义中的程咬金使用的大斧子重达180斤,扔出去的力量堪比隋唐时代的大炮。这也是板斧与维京战斧的最大区别。
除此之外,斧子的形状也是重要的因素。由伐木斧进化而来的战斧和板斧通常切面大、弧形头重,一击便能扫倒一片敌人。北欧海盗登陆英格兰时,民兵拿着枪盾迎击,两个海盗便能打乱守军的阵型。这种重心过于靠前的斧子在战场上容易失控,且由于并非为战斗设计,其战斗力相对较弱。两地的斧子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北欧战斧开始将重心往下转移,加长斧刃,成为冲锋陷阵的大杀器。其独特的造型使其在手中成为砍头的利器。这种斧子尖也容易折断,许多出土的文物下半部分都有断裂的痕迹。这可能与北欧早期的冶铁技术有关。为了追求不同的攻击效果,德国人在16世纪发明了一种带有尖刺的特种斧子,更多出现在海上,适应海员的需求。而武器师则在斧柄后加上铁头配重,让斧子舞起来更加稳定。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双刃斧在历史上并不多见。这种奇行种兵器的战斗力加成有限,且锻造技术复杂。双刃斧看上去威武霸气,但在战斗中的作用有限,只是为了方便使用者不翻腕就能攻击反向的对手而已。为了这个小小的优点,使用者需要承担双刃斧头难以想象的重量,因此一般人才不愿意使用这种装备。
尽管斧子作为兵器在英雄和北欧豪杰手中衍生出了不同的形态,但在实用性、轻便性和技巧性方面,北欧战斧似乎更胜一筹。在板斧和战斧的对决中,战斧完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