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的发髻种类


在我国古代,男子的日常装扮都有着束发的传统习俗,遮住发髻是礼仪中的重要一环,这一习俗延续至元朝和清朝以外的时期。在古代,成年男子披头散发或发髻被视为不合礼仪的行为。二十岁的冠礼是古代男性成年后的第一件大事,《礼记》中强调:“冠者,礼之始也”。

东汉刘熙在《释名》中也有类似记载。在这样的传统习俗下,冠饰对于历朝历代的男性而言极为重要,尤其是在东晋南朝时期,男性对仪表的修饰更加看重。这一时期,皮弁、帢、巾、帽等冠饰因极具时代特色而受到了广泛重视。

一、彰显地位的皮弁

不论在日常生活还是正式场合中,冠饰都是男性必备的装饰物。男性在正式场合所佩戴的冠饰往往具有彰显身份地位的作用。不同等级的人所佩戴的冠饰自然不同。而在日常生活中,男性所戴的冠饰则更为随意,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

从东汉末期开始,男性越来越注重外表仪态,因此男性冠饰逐渐丰富起来。到了东晋南朝时期,南北方的冠饰相互借鉴融合,使日常冠饰的样式变得更为丰富。其中皮弁、帢、巾、帽在男性冠饰中最为普遍,通过这些冠饰可以了解东晋南朝男性日常冠饰的式样。

皮弁作为一种古老的冠饰,其产生之初是为了配合礼仪服饰。它大多由白鹿皮制成,样式精美华丽,是地位显赫的人所佩戴的冠饰。

二、等级与自由的交融

除了皮弁,帢也是东晋南朝士人日常冠饰之一。帢的样式和色彩可以区分佩戴者的身份。例如,晋废帝司马奕在罢黜时仅着“白帢单衣”,可见帢是一种更为随意的冠饰,在日常场合更为常见。

巾作为一种包头布,是古代首服中最常见的一种。对于没有身份地位的平民来说,最便于使用的冠饰就是巾了。南朝的顾野王《玉篇》中记载,人们最初用巾来擦拭物品,后来逐渐演变为文人士大夫阶层喜爱的风格,成为士大夫的日常冠饰。

东晋时期,那些潇洒恣意的文人不受礼法束缚,视戴巾为雅,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在他们的带领下,巾的样式越来越多,并加上了不同的名目,如折角巾、纶角巾等,引发了一阵戴巾的热潮。这些名士的引领使得巾成为了一种新的冠饰形式,无论贵族还是平民都十分喜爱戴巾,这种风尚一直贯穿了东晋南朝。

三:冠饰的多重意义

帽在东晋南朝男性的配饰中也经常出现。帽由巾演变而来,具有御寒、遮阳及装饰等实用功能。东晋南朝时期,帽的种类繁多,《晋书舆服志》中就有记载。其中白纱帽在东晋南朝时期的文献中多次出现,是门阀士族最常使用的帽式之一。

士人钟爱戴帽不仅是为了装饰,更是为了体现身份和仪态。在东晋的门阀士族社会中,礼仪约束繁多,帽子的佩戴对于注重文雅的士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甚至帽子被风吹落都会受人嘲笑,这正是《晋书·孟嘉传》中记载的故事。

四、结语与传承

东晋南朝时期的男性对于冠饰的追求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审美和文化内涵。精美的皮弁、帢、巾、帽等冠饰不仅使东晋南朝的男更加多彩,更被赋予了深刻的内涵。这些冠饰不仅体现了身份和仪态,更是时代文化和精神内核的反映。

参考文献:

* 《晋书》

* 《晋书舆服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