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家喜欢丑东西
“丑东西”文化悄然兴起
90后的李佑怡,房间里摆满了各种精致的物件,唯独一个蜥蜴玩偶显得与众不同。这个玩偶外形独特,用“丑”形容绝不为过,但在李佑颐的眼中,它有着独特的魅力。尽管第一眼看上去有些怪异,但那凸起的眼睛让人难以忘怀。她认为,丑的东西更容易让人记住,且具有搞怪色彩,易于传播。
武汉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研究所的陈武老师对此现象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美与丑”并非绝对对立,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一样东西的美丑,往往与我们的认知有关。如果一个人具备良好的素质和教育背景,我们会觉得他漂亮;但如果他的行为举止粗俗不堪,我们会认为他丑陋。很多“丑东西”因为具有搞笑、可爱等特质而广受欢迎。陈老师认为年轻人追捧“丑东西”的说法并不准确。
除了这些,“丑东西”之所以受到追捧,还因为它们具有“连带性”。人们喜欢一个东西,有时并非因为这个东西本身,而是因为它能让自己联想到美好的记忆或偶像等。媒体人也是“丑东西”的爱好者,他认为分享“丑东西”是好友间独特的交流方式,能拉近彼此的距离。
丛小渔购买猴子玩偶的初衷是让自己显得与众不同。虽然最终发现大家并非因为玩具而和她交朋友,但玩偶确实成为了她与朋友间共同的话题。这也证明了,“丑东西”所具有的社交属性使其传播范围不断扩大。
陈武老师进一步指出,“接纳”和“真实”是“丑东西”在社交中的两大属性。在关系更近时,接纳变得更为重要。分享“丑东西”也是展现真实自我的一种方式。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通过展示不好的一面,人的形象会显得更加真实。
关于美丑的判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我们不应盲目否定别人的审美。陈老师认为,审美的差异体现了一种多样性。但美丑也存在普遍性规律,与道德、真善美等是相关联的。对于青少年,在追求标新立异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适当引导他们正确追求“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