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喜欢抠指甲


你是否也有过一些无法控制的小动作?

你是否喜欢咬指甲,长出来一点就咬掉一点?

或者习惯性扯头发,每次总能扯下好几根?

还有抠皮肤、抠鼻子、按指关节等动作,似乎内心总有一种莫名的冲动驱使我们一定要这样做。

当这些行为过于频繁,控制不住自己的手时,苦恼的事就来了——身体损伤。

曾经,台州黄岩的13岁女生小丁(化名)就遭遇了这样的困扰。几个月前,她因为头部多处斑片状脱发被家长带到台州市中心医院精神卫生科门诊寻求帮助。正值青春洋溢的年纪,小丁稀疏的头发、多处扎眼的斑秃格外引人注目。医生发现,小丁拔头发的行为已经持续2年,尤其是在做作业或思考问题时更明显。

在与小丁的谈话间,医生发现她存在啃手指、扯嘴皮等行为。针对这些情况,医生进行了全面的了解和评估,并决定给予患者心理和物综合干预的治疗方式。医生也积极与小丁的父母沟通,引导他们调整对孩子的期望和教育方式,学会给予孩子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那么,为什么会无意识做出这些行为?并且越来越“上瘾”呢?

原来,这些行为并非偶然,而是一种被称为BFRB(Body-Focused Repetitive Behaviors)的病症。在医学界,这些行为有专业的名称,如咬甲癖、拔毛癖、咬颊症等,并且在《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中,BFRB被归为及相关障碍的范畴。除了常见的咬指甲、拔头发、咬脸颊,还有抠皮肤、抠鼻子、按指关节等行为,都属于BFRB的范畴。

研究发现,当个体受到过度刺激或刺激不足时,如压力、兴奋或焦虑等情况下,都会引发拔毛癖等行为。某站一位up主红红(化名)在视频中自述,有时候无法控制自己拔头发的行为。当个体感到无聊或过度兴奋时,便会下意识地通过拉扯头发、皮肤或咬指甲等行为,试图驱散内心的无聊感或分散注意力。

医生表示,患有BFRB的个体,其平衡内部压力水平的系统机制出现了故障。这些行为实际上是个体在努力调节身体内部感觉失衡的一种尝试,是一种特殊的“求救信号”。并不是所有拔头发、咬指甲等行为都一定是BFRB,要想确诊,必须满足一定的标准,如导致身体损伤、对社交功能造成显著损害、患者尝试减少或戒掉这种行为等。

若你偶尔出现这些行为,但并没有损害身体健康,或达到停不下来的严重程度,就不必过于担忧。但如果你符合以上症状,建议你前往正规医院进行诊断和治疗。除了身体受到损伤,BFRB还会危害人的身心健康,影响学习、工作效率。注意这种疾病在青春期较为高发,很多患者甚至从儿童期就开始。

那么,真有这种行为怎么办呢?若你确实存在这些行为,可以尝试习惯逆转治疗,这是一种认知行为疗法。学会调节情绪也很重要,可以采用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冥想等放松技巧,及时平复情绪。培养兴趣爱好,让积极情绪充满内心。家庭教育也很关键。日常生活中,家长不要把孩子逼得太紧,要关心孩子的心理、精神健康,每天多抽出时间陪伴孩子,舒缓孩子的心理压力,聆听孩子倾诉。还要注意观察孩子的行为,发现孩子有拔头发、咬指甲等行为时,积极寻找办法进行控制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