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只会怼最爱的人


为何我们总是对最亲近的人言辞激烈,甚至恶语相向,似乎还不自知呢?今天,一位女性朋友向我倾诉,因生活的琐碎之事,她对自己的母亲发了脾气,之后虽然及时道歉,但仍然深感后悔。她提到,当她心情不佳时,母亲往往会成为她情绪的宣泄对象。我开玩笑地回应她,如果是对其他人发脾气,是否也会如此毫无愧疚之感呢?

确实令人费解,为何我们在不顺心的时候,总是对最亲近的人失去耐心,恶语相向?在对外交往,无论是朋友、同事还是陌生人,我们都能够保持礼貌和恭敬。难道家庭只是我们情绪的垃圾桶,亲人是我们情绪的承受者吗?如果真是这样,我们的亲人岂不是承受了太多委屈?家庭又怎能保持其温暖的港湾地位呢?

有句老话说的好:“善意的话语能温暖人心,恶意的言辞却如寒刀刺骨”。即使我们有情绪,即使我们不是有意为之,谁又愿意无缘无故地承受他人的不满和指责呢?可能是因为太过熟悉,或者因为长期共同生活,我们对自己的脾气性格了如指掌,所以在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亲人关心的询问往往会引发我们的不满和怒火。他们询问多了,我们就会显得不耐烦,甚至将怒火发泄到他们身上。幸运的是,我们的亲人总是对我们不离不弃,他们宽容地接纳我们的情绪,甚至自我反省,寻找自身的问题。

我深有体会。在老家与父母同住的日子里,因家庭琐事而闹得不开心是常有的事。但当我外出工作,与父母距离拉远后,却开始怀念他们的关心。每次打电话回家,我都能感受到父母的温暖和关心。当我回到家中,他们更是忙碌地为我准备美食,像对待远道而来的客人一样热情。这让我认识到,无论身处何地,父母始终是我最亲近的人。

我觉得我们应该更加珍惜与亲人之间的相处。同样的一句话,用善意和温和的方式表达,往往能够带来温暖和安慰;而恶言相向则可能造成伤害和隔阂。我们为什么要选择恶语相向呢?很多时候,我们应该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把外面的负面情绪带回家里。要像对待同事和朋友一样对待家人,相信每个家庭都能实现和谐共处。

让我们学会好好说话吧!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问题,都应该一起商量解决之道。避免恶语相向和互相伤害的情况发生。毕竟我们都是最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