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听自己唱歌难听


很多时候,我在音频或电话中感觉自己的声音魅力十足,迷倒一大片迷妹也不在话下。但现实却是残酷的,我的声音竟然如此不堪入耳。这究竟是怎么回事?科学又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呢?

这个问题真的很有趣,我们需要了解声音是如何产生与传播的。简单来说,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通过空气传播,被我们的耳朵鼓膜接收到,然后转化为生物电信号,再传递到大脑,经过处理后我们才有了声音的感觉。

声波需要在介质中传播,比如空气就是声波传播的介质。声波是一种机械波,其传播速度与介质的性质密切相关。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密度和硬度有关。以在柱型介质传播的纵波为例,机械波的波速与介质的压缩模量(描述介质软硬程度的参数)以及单位长度介质的质量(可以理解为密度)有关。当介质的质量一定时,波速与介质的硬度呈正相关,因此人们会感觉越硬的介质,声音传播得越快。

那么,我们是如何从里发出声音的呢?其实过程很简单,气流冲击声带产生振动就能发出声音。调整声带的张力,就能改变声音的频率。说话和唱歌时,肺部呼出的气流通过声门附近狭窄的气道,使气流加速,两片声带互相靠近、合拢,然后气流再次推动声带振动。

很多朋友认为讲话和发声是同一过程,但实际上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过程。猩猩虽然和人类的声带有所不同,但它们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包括基本的五个元音字母。猩猩仍然不能说话,只能发出简单的。说话不仅仅是声带的问题,还需要呼吸、口腔、舌头、鼻腔等器官的协同作用,这需要大脑中高级语言功能区域的控制。人类是动物中唯一拥有完整语言能力的动物。

那么,为什么我们听到的录音和自己讲话的声音不一样呢?我们从声带发出的声音经过口腔谐振、肌肉和舌头的配合,形成了语言中的音节,这个过程就不会再发生变化了。从这一刻开始到声音到达耳朵鼓膜的过程就有区别了。除了我们熟悉的空气传播方式,声音还有一种内部传播的通道,即骨传导。骨传导的声音传播速度较快,因此理论上通过骨传导听到的声音会比空气传播的声音先到达。虽然我们难以分辨两者的先后,但确实存在波长的改变。我们的耳朵听到的不仅是口腔共鸣的声音,还有声带的混响。这个混响在录音机的话是拾取不到的。所以听起来会有差异感。另外饱和潜水中的怪音和潜水环境中的气体混合有一定关系空气中的氦气成分较多使得声音的共鸣频率增高音调变得更加尖锐听起来就很奇怪还有传说贝多芬耳聋后仍然能谱曲用科学的角度来看他们运用的是骨传导的原理但如果外界空气中的声波如何转化成骨传导的呢这就涉及到皮肤表面的阻尼过滤效应我们无法将普通空气中的声波直接转换为骨传导声波除非直接接触振动物体表面比如钢琴用接触牙齿然后通过颅骨进行传导这种方式可以让我们听到声音但正常情况下我们并不需要用到骨传导来获取声音除了人类一些动物比如大象和蛇也有用骨传导来接收声音的机制但它们主要用来接收特定环境下的振动波比如大象可以听到远处的次声波蛇可以感知地面以下的动向这也是他们特殊适应环境的结果总的来说对声音的感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个器官和系统的协同作用以及我们对声音的熟悉程度等因素的综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