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温度会影响酶的活性


高考生物复习指南——深度解读生物与化学中的相似与差异

近日在整理高考复习资料时,发现生物与化学这两个科目间的内容确实存在些许的异同。对选择生物和化学两门科目的同学来说,可能偶尔会在理解一些概念时出现困惑,其实二者间更多的是表达方式或者关注点的差异,并无两种“真理”。

一、酶与生化反应速率

当我们谈到生化反应,首先绕不开的是酶这一关键因素。酶的数量直接影响反应速率。当底物足够充足且环境条件适宜时,酶的数量越多,反应速率就会越快。这是生物学科中一个非常基础且重要的知识点。

二、内外因对酶活性的影响

酶活性影响因素可以概括为外因和内因两类。外部因素如pH值、温度等是我们较为熟悉的。我们可能会忽略内部因素,比如酶自身的结构。虽然每次反应后酶的数量不会增减,但每次反应都可能对酶的结构产生影响,导致酶活性逐渐下降。这一点就像汽车的使用,每次行驶都会带来一定的磨损。

三、底物量与反应速率的关系

原料的量与反应速率呈正相关关系。当酶的数量充足时,底物的量越多,反应速率就越快。在探讨某一因素时,其他因素应保持适宜状态。值得注意的是,我曾误以为产物量也是一个影响因素,但通过考目发现,重点还是应放在原料上。例如关于三碳化合物还原的问题,正确的答案是由于ATP和NADPH的积累导致光反应的原料减少从而抑制了光反应。

四、能量与生化反应的联系

大多数生化反应都需要能量。能量的多少与反应速率成正比。例如光反应中,反应速率与光能的多少正相关,而光能的多少又与光合色素的量密切相关。光合色素的量是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类题目常常结合曲线图来考查,需要我们深入理解并灵活应用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