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当老师的原因


P一线教师的洞察:民办教育下的学生转变与读书的真谛

随着在民办高中五年的教学工作,我见证了无数被贴上“差生”标签的孩子们的真实困境。他们面对的是游戏成瘾、家庭破碎、内心迷茫等多重挑战。当问及读书的意义时,他们往往回答为了应付考试或是父母的期望。但我要说,读书远不止于此。它是一场争夺选择权的战斗,是一次对抗命运不公的自我救赎。

有人质疑读书的必要性,认为不读书也能。没有知识储备的人生往往只能被动接受命运的安排。我曾有一个学生,因家庭变故辍学打工,他的经历便是一个生动的例子。回归校园后,他感慨于自己技能的匮乏,只能从事机械式的工作。这不禁让人思考,除了生存技能,我们还需要什么?

读书的“功利性”在于它赋予我们选择的能力。知识是打破阶层固化的钥匙,如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的熊宗俊讲师,通过自学从打工者逆袭为高校教师。技能则是抵御风险的铠甲,那些坚持读书的孩子,即便成绩普通,也能因掌握的技能在求职时多一份从容。

在民办高中,许多学生来自破碎家庭,他们的迷茫源于情感缺失和价值观混乱。我曾遇到一个染黄发的“问题学生”,通过读书,他逐渐认识到苦难不是放弃的理由。这就是读书的非功利价值:构建独立思考的能力、培育精神的韧性和唤醒人性的温度。

在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的民办高中,我更是体会到教育的魅力。一个中考成绩不佳的女生,因发现她对绘画的热爱,通过阅读和鼓励,最终考入美院。另一名学生因阅读心理学书籍,用知识理解家庭裂痕,实现了自我治愈。这些案例告诉我们,看似“无用”的积累,终将在某一刻爆发。

正如董宇辉所言:“你桌面上的书本,是将来做选择时的意气和拒绝时的底气。”在民办教育的田野上,我始终坚信:没有不可救的学生,只有未被点燃的火种。让我们用书籍拓宽他们的视野,用知识他们的思想,那些曾被定义为“失败者”的孩子,终将找到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读书的意义不在于分数与,而在于让人生始终保有向上的可能——这才是教育最动人的答案。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独特的种子,需要知识的滋养和教育的引导,才能成长为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