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每年春节不一样


小时候的年与现在的年,有何不同?

小时候的年,一进入腊月,便满心期待着过年的到来。日复一日地数着日历,心中那份期待与日俱增,直到大年三十的那一天。那时的年,意味着穿新衣、戴新帽、放鞭炮,最开心的就是收到压岁钱。虽然数额不多,几块钱的压岁钱也是心满意足。那时候的压岁钱,一角、两角,最多的也只有五角,但都是真情的体现。虽然那时候人们普遍贫穷,但大家的快乐是纯粹的,不存在攀比,只有开心快乐,热闹非凡。

那时候的过年气氛非常浓厚,虽然经济条件有限,但家家户户都会舍得在鞭炮和彩灯上花钱。从除夕白天开始,鞭炮声声不断,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街上随处可见孩子们放炮的情景,他们会把鞭炮拆开,一个一个地放,那种快乐无法言喻。

过年还意味着可以品尝到平时难以享受到的美食,比如大年初一的饺子。平时一年也吃不了多少顿肉,但在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做一些特殊的准备。比如腊月二十期间磨豆腐,加上晒干的白菜,为过年增添了一份特别的味道。

回想起小时候的拜年场景,初一早上一定要早起拜年,磕头拜年是最常见的礼仪。去亲戚家拜年时,走的时候都会得到一些瓜子糖之类的礼物。那时的亲戚间充满了真情,邻居们互相帮助,拜年时都会带着家里的一些东西,大家一起在家里吃饭,无论饭菜好坏,都是开心的、热闹的。

现在的过年却大不相同。年味淡薄,放炮的小孩少了,除夕晚上的烟花也少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平日里的大鱼大肉让人们不再期待年夜饭。拜年的人情味也淡了许多,很多人都是放下礼品匆匆离开。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如势利眼等也影响了过年的气氛。

现在的过年与70、80年代的过年相比,可以说是360度的大转弯。现实社会的变迁改变了过年的氛围。要想不被社会淘汰,必须努力奋斗,的时代已经到来。有了钱就有了底气,有了话语权。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们都应该珍惜那份过年的情感与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