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批判克己复礼
人日常生活中,往往不自觉地把自己置于一种“二人”关系的框架之中。在这种关系中,一旦自己的行为有所偏差,便会感到对不起对方。而那些不受这种“二人”关系束缚的人,往往会被周围的人评价为过于自私。
任何一种文化中,都存在一种天理,而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这种天理就体现在“二人”关系的“仁”上。孟子曾说:“仁,人心也”。他所提倡的“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也是将个人纳入这种“二人”关系之中,要求人们克制自己的欲望,恢复礼制,以成全“二人”关系中的对方。甚至在特殊时期,为了维护这种关系,人们甚至需要做到“杀身成仁”。
随着佛教的传入和的发展,儒家思想受到形而上学的影响,出现了“心即理”、“性即理”等新的思考。由于儒家思想建帝王用作工具,这种“二人”关系更是深入人心。即使是对儒家思想没有直接接触的人,也会被社会环境影响,不主张过分表现自我,甚至有时会刻意贬低自己。即使在今天,我们仍然提倡“乐于助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大多数人在定义一个人时,更倾向于从“二人”关系的角度入手。这导致我们往往忽略个体利益,甚至认为在“整体利益”面前,“局部利益”是可以被忽视的。孟子在回应梁惠王的询问时,就明显表现出了这种倾向。他强调,如果每个人都只关注自己的利益,那么就会陷入危机。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经常听到“以大局为重”,意味着要牺牲个人利益,服从大局的需要。
需要注意的是,儒家文化在设计个体时,往往将其视为一个整体的一部分,而追求个人利益通常被视为不正当的行为。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儒家文化并不能完全实现其所倡导的理念。在学习儒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所谓的精华,就是儒家文化表面的道德,而糟粕则是这些表面东西背后引申出来的、为者服务的内容。在理解儒学的时候,我们只需要把握其表面的道德要求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