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打破刚性兑付


早在2018年,银行、银、、外汇局联合发布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明确了理财产品将逐渐过渡为净值型产品,不再保本。这一规定要求打破“刚性兑付”,实现净值化转型,强调“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原则。这项新规自今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虽然相关部门在此后的三年多时间里不断对这项新规进行解读,但当这一天真正到来时,仍然有不少银行理财用户,特别是老年用户感到不安和困惑。

关于打破刚性兑付的原因,一方面,传统的保本理财不符合市场化规律,让投资者无法真实了解投资风险,影响了金融市场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过去中低风险的理财产品大多能实现“保本”收益,一些大型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甚至隐“刚性兑付”,这实际上扭曲了市场纪律,导致部分投资者忽视了真正的风险。按照新规,银行理财产品作为资管产品,并不等同于存款,因此金融机构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若金融机构违规承诺保本,可能会受到监管部门的处罚。

这一变革是金融市场逐步成熟和规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旨在引导投资者更加理性地看待投资风险,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对于投资者来说,这也意味着需要更加谨慎地选择理财产品,增强风险意识,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进行投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