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没有a盘和b盘
每次打开【我的电脑】,我都会陷入深深的思索。为何硬盘的命名是从C盘开始的?按照常理,我们常常会根据需要进行分区,分区顺序应当是D、E、F如此延续下去。那么,让人纳闷的是,A盘和B盘究竟代表了什么?它们去了哪里?要解答这个问题,或许得从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谈起。
实际上,AB盘的存在并非虚构。在早期的DOS时代,计算机存储设备并不像现在这么丰富多样,没有光驱、U盘等。那个时代的计算机用户,主要依赖软盘进行存储。软盘分为两种,一种是5寸的大软盘,另一种是3.5寸的小软盘,它们分别需要5寸软盘驱动器和3.5寸软盘驱动器来读取。当时,计算机通常配备两个软磁盘驱动器,分别被称为“A驱动器”和“B驱动器”,插入其中的软磁盘则相应地称为“A盘”和“B盘”。A和B分别是A盘和B盘的盘符。
为何选择A、B作为盘符呢?这是因为最初设计计算机的人自然地想到了用英文字母表的开头字母来标识。在当时,软盘的主要作用是为了方便不同软盘之间的数据拷贝。其中,A盘主要是为3.5英寸的软盘预留的,而B盘则是为5.2英寸的软盘预留的。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软盘逐渐被容量更大、速度更快的硬盘所取代。如今,我们的硬盘空间越来越大,为了方便管理和提高效率,人们通常会将硬盘分为C、D、E、F、G等盘。但这仅仅是逻辑上的分区而已,物理上它们仍然是一个硬盘。C、D、E、F、G等盘代表的是硬盘,而A盘和B盘则代表着已经逐渐淡出历史舞台的软盘。
现在,虽然软驱已经逐渐淘汰,但我们在操作系统中仍然可以看到存储设备的图标采用软盘的样式。而系统中特意保留的A盘和B盘,仿佛是对人类计算机发展历史的一种致敬。每当看到这两个特殊的盘符,我们便能回想起计算机早期的时代,那段依赖软盘进行存储的往日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