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子蹲着不动是为什么


《说文解字》中汉代许慎对“兔”的解释,描绘出这一动物的形象特征,其义为本义兔子。兔子在生物学分类上属于哺乳类动物,因其与人们生活的紧密关联,不少传说故事与成语皆与兔有关。

相传,“兔子”一名源于“吐子”的谐音。《封神演义》中讲述商朝末年姬昌的一段曲折经历,其子伯邑考为救父而遭不幸,姬昌食下被剁成肉酱的伯邑吐出的肉丸变成十八只小动物,被称作“吐子”,因谐音便称“兔子”。而后姬昌伐纣成功,成为被后世称颂的周文王。

关于兔子的传说也有不少与月亮紧密相连。屈原在《天问》中首将兔子与月亮联系在一起。在“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中,嫦娥抱着的兔子成为了其宠物,被称为玉兔。玉兔在文学作品中常作为月亮的别称出现,如《西游记》中的玉兔变幻成公主,使用的是捣杵,最终玉兔被太阴星君所降服。“玉兔”、“兔轮”、“兔魄”等成为了月亮的雅称。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与“兔”相关的成语流传至今。如比喻不存在的事物的“龟毛兔角”,源自《史记·淮阴侯列传》的“兔死狗烹”,以及根据兔子安全意识而来的“狡兔三窟”等,均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干支纪年中,与“兔”相对应的是“卯”,其字形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卯”有两种主要用法,一用于祭祀,二用于地支中代表第四位。从甲骨文到小篆,其字形相近,后经隶变形成现在通行的“卯”。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卯”为二月万物冒地而出,故二月为天门。而现在的“点卯”一词,源于古人日出而作的习惯,多在卯时开始签到、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