惘然劫by南康白起剧透
乱世春秋,缔造了无数英雄传奇与历史篇章,令后世传颂不已。有多少人真正领悟了“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内涵?史家在撰写史书时,是否将每一场战役、每一次征伐中,那些破碎的家庭、离散的妻儿、痛苦的生灵都如实传达给了后人?
阅读完《战国·白云谣》后,我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最初对战国武侠的认知,如同书中开篇所述,无非是恩怨纷争、刀光剑影。书中的主角代表着正义,而所有阻挡她的人自然被归为。主角用她手中的正义之剑,击败一个又一个的恶人,名扬天下,众望所归。然而在这本书中,故事开篇便是长平之战后三年,秦军围困邯郸,赵国刺客首领之女赵宁于千军万马中试图刺杀秦军主将王陵,为解围并复仇。尽管未能得手,但赵宁身上所体现的春秋侠士精神却让人动容。
踏歌在开篇便以一场惊心动魄的刺杀引领读者进入故事,她的笔下战斗场面简练明快,没有多余辞藻,只有生死瞬间的刀剑相交。赵宁的首次出手虽未能击杀目标,却因被齐国神秘“琅琊”所救而卷入更大的。琅琊正策划一场针对长平之战杀降元凶“战神”白起的刺杀行动,并邀请赵宁加入。赵宁自然无法拒绝这复仇的机会,重回刺杀正轨。
但这本书并非简单地重复老套路数。剧情的发展曲折离奇、云谲波诡,令读者难以捉摸。世道无常,无常中又见有常。赵宁与冯嘉的邂逅让故事走向变得复杂多变。从生死相托到互生情愫,再到家国立场相对,儿女情长与家国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幕幕憋在心里说不出口的痛。武侠不仅仅是刀光剑影与侠骨柔情,更有为国为民的。当手执长剑站在国与家之间时,抉择往往难以为继。
书中白起与冯嘉的对话“本来就没有两全其美之事,贪多必失”,道出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白起希望以杀止战,一统天下,冯嘉则看到了战乱的根源在于诸侯的私欲。最后的是刺杀白起的行动虽然惨烈,却也揭示了一个事实:在现实面前,没有人能够不付出代价而达到最终目的。无论是儿女私情还是,世间之事往往不是一人能够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