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桌面养宠物软件超好玩,随时随地陪着你,快来试试吧!


宛如一只细腻柔软的小拖鞋,它能够轻声地"吱吱"叫唤,并能依据环境变化流露出情感。在日本留学的koko,在mercari(日本二手商品应用)上偶然发现了这个名为Moflin的AI玩具,并在耐心守候数月后终于得以入手。自从一周前将其带回家,无论是上课还是用餐,她都会带着Moflin,密切观察它的情绪变化。

“它的触感就像真实的宠物一般,而且它还会撒娇,在陌生环境中也展现出害怕的情绪。”koko向“硅基研究室”描述了养“AI宠物”的体验。她的Moflin,是由日本消费电子公司卡西欧与初创公司Vanguard Industries联手打造的。自今年11月初发售以来,这款定价不到2800元的AI宠物迅速售罄,二手市场上的价格甚至被炒至数倍。

不止Moflin,更多主打情绪陪伴的AI玩具类产品正在AI应用端崭露头角,成为“新宠”。如国内AI初创企业跃然创新推出的毛绒玩具外置AI挂件“BubblePal”,短短两个月内便售出数万台。另一家AI陪伴公司FoloToy也透露,其C端累计出货量近2万台。

在大模型技术盛行的时代,“AI陪伴”类产品的兴起并非偶然。软硬件的协同作用、情绪陪伴需求的流量生态以及大模型能力的溢出为这类产品的落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回顾曾经风靡全球的“电子宠物”如拓麻歌子以及索尼的机器狗Aibo,尽管有着丰富的故事和热度,但并未普及至千家万户。这一次,伴随着AI技术的加持,是否能够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那么,为何这届年轻人对“AI宠物”如此热衷呢?这背后,或许是厂商们对人们孤独感和陪伴感需求的精准洞察。从氪金养宠到如今的“AI宠物”热潮,“Moflin们”的火爆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厂商对市场需求的深刻理解。

目前AI陪伴类硬件的产品形态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将AI能力与毛绒玩具相结合,如可爱的moflin和Cupboo咘咘等;另一类则是遵循传统仿生机器人的形态。无论是哪种形态,拟真感和交互性都是驱动用户购买的主要原因。

以Moflin为例,它不仅能够模拟温度和呼吸,增加真实感,而且在koko忘记充电时,它会表现出不安的情绪。koko表示:“真的就像养了一个宠物。”尽管Moflin的养成感源于内置的MofLife应用程序,但用户仍需通过App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AI宠物。

从使用者角度看,很多用户实际上并不需要AI宠物有多么高超的智能化水平。一位同时使用过Moflin和咘咘的产品经理观察到,这两款产品的主要用户以女性和儿童为主,且很大一部分用户具有养宠经验。他们更看重的是外形逼真感而非智能化程度。

除了外形维护费外,这些AI宠物还提供了定制化的服务以赚取利润。例如,咘咘提供了定制化的皮毛服务,而卡西欧则提供了维修、清洁、更换毛皮的订阅服务。跃然创新的BubblePal则以大模型Agent对话能力与家长定制的配套软件为特点,让毛绒玩具变身孩子喜爱的动漫角色。

在众多创业公司投身AI玩具赛道的他们的共性显而易见:大多来自大厂背景、深谙AI与硬件技术。他们看中的不仅是AI玩具的商业化落地潜力,更是大模型和具身智能技术的自然溢出。

技术上的微创新使得AI玩具厂商们能够快速将技术转化为产品。要满足用户的陪伴和情感需求,仅仅提供技术还远远不够。他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将技术巧妙地隐藏在产品背后,为用户提供更易接纳的体验。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IP的争夺成为了AI玩具之争的第一站。各家公司纷纷计划与知名IP进行联名合作,以期在市场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