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上的自我评价
阅读导引
在人生的岔路口,考研与找工作,仿佛一场性价比的较量。众多毕业生在抉择中展现出多元化的选择倾向。
近期,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已圆满落幕,据数据显示,今年的报名人数攀升至388万。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面临考研与就业的抉择,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开始权衡性价比的问题,他们愿意做出更为多样化的决策。
审慎评估投资回报
西安文理学院会计专业的学生吴熙(化名),并未选择继续攻读研究生,而是同时准备着公务员考试和求职。她告诉我们:“我的学习能力有限,特别是外语成绩不佳。经过内心的挣扎后,我决定将精力投向其他方向。”吴熙正在同时准备公务员考试的面试和投递简历找工作。
吴熙的决定并非个例。她所在学校备考研究生的学生数量相较往年有所减少。特别是那些对进入顶尖学府心存疑虑的学生,他们在权衡之后选择放弃。
天津某师范院校大四学生赵悦(化名)同样放弃了考研计划。她原本计划考研究生以备日后进入重点中学任教,但在实际观察中她发现,有些地方中学已经为本科生设立了岗位。于是她抓住机会投递简历,目前正积极准备面试。
赵悦表示,现在同学们放弃考研的决策既包含了无奈的考量,也体现了更为理性的态度。她指出:“考研尤其是跨专业和考名校的研究生,需要提早准备和具备持久的毅力。如果仅凭一腔热情而不考虑自身条件,可能会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浪费。”
研究生教育不再是避风港
在采访中我们注意到,不少高校将研究生学制延长至三年,这促使毕业生们更加注重教育的性价比。
陈志文先生,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会表示:“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意识到单纯提高学历并不一定能解决就业问题。部分学生将考研视为就业的避风港,却没有深入专业领域的学习。他们发现读完研究生后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石油大学(北京)自动化系大四学生刘欢表示,相较于本科毕业就投入工作并积累经验,花费三年时间获得硕士并不总是占优势。
他进一步指出,在就业时可能面临的“第一学历”问题让他们担忧。许多原本打算考研的学生选择直接就业以规避潜在风险。
企业在选拔毕业生时愈发注重多元化的能力与经历。
北京一家互联网公司的人力资源主管透露:“我们更看重学生的实习经历和社会实践经验,以及专业与岗位的匹配度。至于学生的学校背景和高学历并不是我们首要考虑的因素。”
经济压力也成为了考生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专硕学费的上涨、没有补贴的情况以及一些高校延长研究生学制都增加了读研的经济负担。
面对这种情况,一些学生选择在权衡利弊后放弃考研。
技能比学历更重要
刘欢表示:“与其单纯追求学历的提升,不如专注于技能的学习。”这一观念正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所接受。当前部分城市的重点产业中,对于本科人才的需求甚至超过了研究生。
杜迪先生建议大学生应更加务实,他在传媒大学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工作并强调:“在读本科时就要认真规划自己的就业求职路线,尤其是对待实习要格外重视。”
陈忠云教授也认为大学生应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他表示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相对性价比较低的研究生教育,大学生应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并探索新兴行业和灵活就业方式。
樊秀娣女士则认为考研人数的变化体现了学生的理性选择。她表示:“未来将有更多人根据个人发展目标来决定是否读研。”这也会推动高校加快研究生教育的步伐。
(记者 )面对考研与找工作的抉择,毕业生们正在审慎地权衡着他们的未来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