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文


吾之母校,昔日之小学,已不复存在。忽闻此消息,心生感慨,忆及那座长有高木棉山的山坳,心中涌现出层层眷恋,梦中几度重现昔日花开之景。

母校名为尚育小学,坐落广西都安瑶族县拉烈镇的莽莽大山之中。这所村级完小历史悠久,曾与周边几所学校共同组成学区,培育了无数大山的孩子。不仅提供小学教育,还曾开设初中课程。我的曾叔祖父、祖父及父亲皆在此执教。据班黄宏兰老师所述,祖父曾担任该校校长。我的母亲,已年逾七旬,亦曾在此求学。

我小学三年级时,随父亲来到这所学校就读。当时,父亲在此工作,担心我无人会疏于学业。于是,他肩负起我的生活用品及食物,领我翻山越岭,穿越山坳,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艰苦跋涉,才抵达这所学校。

初次上学时,我记忆犹新。沿途休憩数次,每当我疲惫不堪时,都会问父亲何时能到学校。他总是回答“快了快了”。终于望见那棵高大的木棉树时,我知校就在眼前。那树、那校舍、那欢声笑语和书声琅琅,都深深烙印在我心中。

当时没有双休日,每周的时光几乎都在学校度过。周六上午上课后,我们需步行回家;周日晚上又要返回学校上晚自习。若家中临时有事无法返校,便会在凌晨被父亲叫醒,赶在第一节课前回到学校。那时常伴我们的,是晨露、山风和山谷间突然传来的野鸟惊鸣。

在山里求学的日子虽苦,但也有其独特的温馨。学校照明靠煤油灯维持。每当夜幕降临,师生们围坐在灯光下备课、学习。无数个夜晚的回忆中,那灯火通明、山风习习的场景成为了一代代学子心中永恒的记忆。

学校有山泉引来的水池供全校师生饮用。秋冬旱季时需走山路到一公里外甚至更远的地方挑水。师生们常在晚饭后一同去打水,一路上欢声笑语回荡在山间。

因离家较远且经济拮据,父亲常带我到学校附近的山间砍伐杂树枝叶作为烧火材料。学校旁的土地上分散着几块小菜地由老师们轮流耕种。

学校的氛围虽简朴却有情有义。老师们常围坐一锅酸菜分享简单的生活;学生们虽物质贫乏但精神富有。学校虽无高大围墙但有淳朴的师生情谊和乡亲间的互助。

我在这里不仅求得了知识还见证了师生间、学生间以及老师和乡亲间的深厚情谊感受到了老师们的情怀和大山间的人情味。

工作后我走访了许多如尚育小学般的大山学校记录下了那些为大山教育默默奉献的老师的身影。从2012年至今我足迹遍布广西20多个县130多所大山学校用上万张照片记录了他们的故事。

这些学校许多都曾拥有百余名师生开办过初中课下钟声一响学生满校园追逐打闹欢声笑语回荡在群山之间。

在这些学校的采访中我目睹了许多老师以代课教师的身份耕耘在大山讲台为我国的义务教育目标做出了贡献他们几年的、十几年的甚至更长时间的坚守是我坚持用影像记录大山学校及其老师的重要原因。

无论时光如何流转那些木棉树下的朗朗书声和欢声笑语将永远如春花般绽放在大山人的心中。(陆波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