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姜女为什么叫孟姜女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在可谓家喻户晓,千古流传。但很多人对故事背后的细节产生了疑问:孟姜女是谁?她的真实姓名是什么?为何她要哭长城?是否真的存在这样的奇迹,她的一哭真的把长城哭倒了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

据传,孟姜女是秦朝时期的一位女子,她的丈夫范喜良(也有说法是万喜良)在修筑长城的繁重劳动中不幸身亡。得知此消息的孟姜女心如刀绞,悲痛欲绝,跑到长城上放声痛哭,她的哭声哀婉动人,如天籁之音,竟然使得长城为之震动,最终裂开了一道口子。而她本人也因悲伤过度而离世。这个故事成为了的经典传说,广为传颂。

但历史的真相又是怎样的呢?实际上,历史上并没有记载这件事,那么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又是从何而来呢?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左传》。据记载,周灵王二十三年(公元前549年),齐庄公率军突袭莒国,杞梁作为齐国将领英勇战死。杞梁的妻子为了迎接丈夫的灵柩而痛哭,她的哀痛感动了众人。后来齐庄公亲自到杞梁家中吊唁,并把杞梁安葬在郊外。这个故事中的杞梁妻成为了后世传说中的孟姜女原型。

孟姜女的名字和身份并没有流传下来,史书上只是称她为杞梁妻。她的哭并不是因为长城或是秦朝的缘故,只是因为丈夫的离世。那么这个故事是如何逐渐演变成现在的版本的呢?让我们来看看文学作品中的记载和故事的发展:

在《礼记》中增加了杞梁妻哭夫的情节,强调了她的哀痛之情。到了《孟子》,故事的重心开始发生变化,淳于髡的话提到杞梁之妻的哭泣改变了国俗。而在西汉刘向的《说苑》里,增添了城墙崩塌的情节。随着各文学作品的演化,杞梁妻的故事逐渐成为一个系列:哭夫、崩城、投水等。到了唐朝,僧人贯休作诗《杞梁妻》,将故事移至秦代和长城,从此“杞梁妻哭长城”的故事基本定型。明朝时期,为了反映民间对修葺长城的不满,老百姓开始大肆宣传杞梁妻的故事,并给她取名为孟姜女,把杞梁改为万喜梁(或范喜梁),增加了更多细节,从而创造了全新的“孟姜女哭长城”传说。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不仅在广为流传,而且多种表现形式如小说、戏曲、诗词、评书、歌曲等,都表达了的共同心声:向往和平、追求稳定、渴望家庭生活的幸福和安宁。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也成为了心中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