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的故事50字
1、
现今,春晚的批评之声不绝于耳。不少人认为,春晚因过于保守的文化态度和偏爱弘扬正能量而变得乏味。它似乎忘记了初心,未能给全国观众带来真正的快乐。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文化上的保守和过度。
一方面,文化保守导致内容单一,只求正面宣传,不愿触及讽刺、挖苦等负面元素;由于春晚的影响力日益增大,节目组为求稳妥,愈发小心翼翼。这两方面的相互影响,使得节目组在创作上愈发束手束脚,文化保守思想愈演愈烈。
我们不禁要问,春晚究竟是象征国泰民安,一片祥和,还是可以用小品相声揭示社会问题?春晚的定位为何变得如此局限,只能颂德,不敢揭露负面,缺乏讽刺挖苦的锐气?
这种指导方针并非全无道理。毕竟在佳节之际,大家更期望的是和谐气氛,而非添堵。但这样的结果便是春晚越来越保守,不敢创新突破,只能尴尬地摆在那里。观众知道这个结果,节目组也明白,但为传统所限,只得凑合着在年夜饭期间当个背景音。
这真的是我们所希望的春晚吗?是老百姓心声的反映吗?即使停办,我们还有戏曲晚会等其他选择。
2、
说到春晚的保守,不少人拿它与巴黎会的激进作风相比较。但这两者其实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批评。我觉得这是一个有趣的对比,反映了当今世界文化中保守与激进两种极端思想的体现。
春晚过于保守,内容一片祥和,只求正面;而巴黎开幕式则过于激进,挑战大众思想。以巴黎的银马骑士为例,其设计前卫科幻,却因与大众文化观念相悖而受到争议。
实际上,无论是保守还是激进,都走上了思想的极端。保守者固守传统观念和思维方式;激进者则力求打破常规、冒犯文化传统。这两者都在不同程度上给社会带来了混乱和不安。
3、
那么,什么是文化保守思想?这是一个值得所有人思考的问题。其实,“保守”与“进步”本身就是相对而言的。在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我们的意识、大脑的化学反应仍然是我们面对未来挑战的护城河。
人的意识是通过后天教育、受他人影响而形成的。这就涉及到了关键所在——因为人类世界总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想法和意识观念。那么哪些意识观念是对的?哪些是错的?什么是进步?什么是保守?这些问题的答案并非固定不变。
当我们谈论这些相对概念时,《道德经》等古典著作提供了很好的启示。比如“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种辩证思维告诉我们很多概念都是相对的。就像白天和黑夜的循环一样,看似泾渭分明,实则相互转化。
再比如香和臭的概念。人们的主观感受往往因物种、浓度甚至个人经历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这就好比汝之蜜糖彼之——你认为是好的东西可能别人不这么认为。
4、
回到春晚与巴黎开幕式的对比上,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两种文化观念的相对性。无论是保守还是激进都只是特定人群的意识体现。人们对于同一件事物的看法往往千差万别。
比如游戏电脑游戏,家长眼中的“网瘾”和年轻人的娱乐放松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观念。又如《大话西游》这部作品当年曾被质疑却最终被北大学子发现其价值成为经典。这再次说明文化观念是不断变化的。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这个不断变化的文化环境中应当思考的是如何找到保守与创新之间的平衡点既要保持一定的文化传统又要敢于尝试新的可能。
5、
最后谈谈房龙的《宽容》。这篇文章以寓言的形式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因循守旧最终会面临巨变挑战而只有包容新事物才能在可能出现的灾难中找到新的可能。
以游牧者与山谷居民的故事为例游牧者因挑战传统被处死但当山谷遭遇天灾人们最终会怀念并寻找新的生存方式。这其实告诉我们:当面对挑战时我们应勇于探索新的可能并宽容对待不同意见与新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