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贡请教于君子之道。孔子答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这句话,常被解释为:子贡询问如何成为一位君子。孔子则表示,一个人应该先实践自己的言论,然后再将其付诸行动。
这样的解释与“讷于言而敏于行”有着相似之义,均强调实际行动的重要性。这样的表述显得过于绝对,存在一定的误区。
有些时候,先发表观点或意图是必要的。比如,在工作或生活中,适时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预期,可以占据道义上的优势,正如“勿谓言之不预也”所表达的那样。
若只做而不说,可能会失去话语权,显得名不正言不顺。以请假为例,正常的流程是先向领导请示,再行休息;若先休息再请示,则可能给人留下不良印象。
在某程度上,一些事情的表述能够避免误解。比如有句俗语“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但若真有鞋子不慎掉落,便需弯腰去拾起时,此时大声解释一下“我鞋掉了,需拾起”,便能减少误会。
回归到孔子的这句话。
子贡询问君子之道,孔子给出了他的见解。这应是君子行为的准则或标准。但若按照之前的解释方式,似乎对君子的标准有所简化。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是:以理论为指导进行实践,并通过对实践的反思来完善和拓展理论。
详细解析如下:
“行”即实际行动,也即是实践。
“言”则指理论、观点。
“行其言”就是按照已有的理论或观点去行动。
“从”在古文中常常通“纵”,意为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延伸。
《礼记·祭义》中提到:“此理可推而至于四海。”表示一个道理可以应用于四方各地。
这里的“纵”字,便有推广、延伸之意。
“从之”即是在实践中不断拓展和完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