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实体和次生菌丝的区别
猪苓,亦被称为豕苓、粉猪苓、野猪粪等别名,属于非褶菌目多孔菌科树花属的用真菌。
其子实体较大,肉质且有柄,多分枝。菌盖呈圆形,末端生有,颜色为白色至浅褐色,直径可达35厘米。边缘内卷,被深色细鳞片覆盖,宽度在1-4厘米之间。菌核体呈块状或不规则形状,表面为棕黑色或黑褐色,具有凸凹不平的瘤状突起及皱纹。
猪苓的菌肉呈白色,孔面也是白色,干燥后变为草。其孢子无色、光滑,呈圆筒形,一端圆形,一端有歪尖,大小为7-10μm×3-4.2μm。
猪苓的生长习性喜冷凉、阴郁、湿润的环境,对干旱环境有所畏惧。它在地温5-25℃的范围内均可生长,而不同产区的地温对其生长阶段和萌发时间有所影响。例如,在西北产区,地温在17-19℃时猪苓生长良好,而在华北产区,平均地温达到9.5℃时开始萌发。土壤的含水量和PH值也是影响其生长的重要因素,以含水量在30-50%,PH值5-7的腐殖质土、砂壤土最为适宜。
猪苓的生活史包括担孢子、菌丝体、菌核、子实体四个阶段。菌核作为储存养分的重要部分,能在不适宜的条件下保持休眠状态,遇合适的条件即可萌发新的菌丝。一般在春季,当表土层温度达到一定条件时,菌核开始生长,并逐渐形成肥嫩有光泽的白色菌核。
猪苓是一种多年生真菌,经过两个生长季节后即可采挖。采挖工作通常在春、秋两季进行,以休眠期为最佳采挖时机。收获时需轻挖轻放,将色黑质硬的菌核作为商品取出。
从外观上看,猪苓呈条形、类圆形或扁块状,有的带有分枝,体轻质硬。其表面颜色多样,可能是黑色、灰黑色或棕黑色,断面则呈类白色或黄白色。气味微弱,口感淡薄。
猪苓多生长在坡度20-50°的向阳山地的林下,那些富含腐殖质的土壤是其理想的生长环境。常见的树种如柞树、槭树、橡树、榆树、杨树、柳树等都是其生长的伴生植物。
在我国的历史文化中,猪苓的应用历史悠久。早在《庄子》中就有关于其的记载,而在《神农本草经》中更是列为中品。它的地下菌核是著名的中材,含有猪苓多糖,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