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手机录音录不了


为何录音中的声音与真实听到的自我声音存在差距?

我们所听到的自我声音与录音中的声音存在显著差异,这主要是由于两者声音的构成成分不同。实际上,我们听到的自己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导和骨传导两种途径共同形成的“环绕立体声”。而录音则仅捕捉了通过空气传导的声波信号,呈现出一种单声道的效果。

关于我们听到的自我声音。当我们说话时,声带的震动经过口腔、鼻腔等多个身体部位的共振,最终发出声音。这些声音通过空气传导和骨传导两条途径到达我们的内耳。空气传导的声音从周围环境收集,经过外耳道的放大,再传递到鼓膜,再通过中耳的杠杆效应放大,最终转化为信号上传至大脑听觉中枢。而骨传导则是声音直接通过颅面部骨骼的机械传导到达内耳。这两种传导方式的结合,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立体的、全方位的声音。

相较之下,录音则只能捕捉并记录通过空气传导的声波信号。这种记录方式导致录音中的声音缺乏现实声音中的骨传导部分,从而呈现出一种单调、单一的音质。录音中的声音还容易偏向于高音频的声波,使得听起来可能更为尖锐或刺耳。

现实的声音和录音之间的差异还体现在声波传导的能量形式上。空气传导更容易传导高音频的震动,而骨传导则更有利于低音频的震动能量的传递。这意味着我们听到的现实声音中,低音频的部分更为突出,使得声音听起来更为浑厚、有磁性。而录音中,由于缺乏骨传导的部分,高音频的部分更为突出,听起来可能就更为尖锐或刺耳。

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一差异,我们可以尝试在使用耳塞塞紧耳朵后听自己的说话声。当耳朵被塞住时,声音主要通过骨传导进入内耳,这时的声音听起来会更为低沉、有磁性。这也证明了现实声音中的骨传导部分对音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们听到的自我现实声音是一个经过空气传导和骨传导共同形成的“环绕立体声”,而录音则是一种单声道的声音记录。由于两者在声音构成和能量传导上的不同,导致录音中的声音听起来可能与真实听到的自我声音存在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