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屈臣氏的商品偏贵


“山姆、Costco等企业在的成功,凸显了一个核心逻辑:并非线下零售式微,而是传统零售模式有待革新。”名创优品创始人叶国富的见解,在当下针对屈臣氏的情况,尤为贴切。

2024年上半年,屈臣氏实现总营收68.79亿港元,相较去年同期下滑23%,EBITDA同比暴跌67%。过去的五年中,有三年屈臣氏的销售额和EBITDA均呈现显著下滑趋势,门店数量不断减少。

迎来在华第35个年头的屈臣氏,正在面临中年危机。

全球视角来看,屈臣氏母公司的业绩呈现出稳健增长的态势。但在国内市场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营收和毛利润均出现大幅下滑。相较于六年前的辉煌,如今的屈臣氏销售额已跌至近九年的最低水平。

单店销售额也从十年前的877万元降至去年的397万元,跌幅超过一半。这反映出屈臣氏固守旧有模式所面临的困境,包括线下门店饱和、营收增速放缓以及品牌老化和新锐美妆集合店的竞争等。

消费者对于屈臣氏的服务也存在诸多怨言,尤其是导购的“贴身服务”,让许多消费者感到不适。品牌咨询专家指出,过多的店内促销是影响购物体验的一大诟病。

屈臣氏的化妆品导购(BA)定位也出现了问题。虽然其初衷是提供舒适、无负担的消费体验,但在行业日益内卷的环境下,面对KPI考核压力,曾经的导购模式反而成为一种束缚。

在业内研究者眼中,屈臣氏还存在选品思路陈旧的问题。货架上的品牌大多让年轻人提不起兴致,缺乏代表产品。与此新锐美妆品牌因性价比高而受到年轻消费者的追捧,但屈臣氏的合作要求将其挡在门外。

新生力量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如Harmay话梅、调色师、KKV等新型美妆集合店,以酷炫新潮的装修风格、丰富又高性价比的产品,获取了年轻受众的青睐。

相比之下,屈臣氏正在进行的门店迭代和自我革新,包括推出Watsons Pink门店和进行“第十一代店铺”的全面革新等,仍需时间检验效果。连锁专家表示,不仅仅是屈臣氏,所有老的零售线下店都需要思考新的模式,重视服务和体验的重要性。新一代零售商必须不断学习精进。屈臣氏业绩的下降是一个重要节点,标志着化妆品零售进入下半场。我们需要回归零售本质去研究消费者、商品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