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山坡上有小松树


在前往黄山之前,我总以为迎客松的模样如人们的那般刻板。然而当我真正走进黄山古松的世界,被它深深吸引。这棵源自安徽省风景圣地黄山的松树,在“土味山水画”里独树一帜。

黄山迎客松,挺拔秀丽,古朴端庄,它连同雄伟变幻的黄山奇景,成为许多人心中的圣洁画面。无论是在堂还是在车站码头,乃至宾馆的屏风到庭院的影壁,它的身影无处不在。其实不仅仅是迎客松,整个松树家族都有着令人着迷的故事和魅力。

为何松树如此深受人们的喜爱?这其中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和历史原因。古人对事物的命名往往有其深意,松树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从它的名字中便可见一斑。宋代的王安石曾说:“松为百木之长,犹公也,故字从公。”在古代,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而松因其挺拔、坚韧的特性被赋予了“公”的地位。松的生命力之强大,使其完全担得起这样的赞扬。

雪后的黄山,松树的身影尤为壮观。它生长不择土地,无论是山巅石缝还是平原丘陵,只需要一粒飞鸟带来的种子,就能在这贫瘠的土地和峭壁悬崖间野蛮生长。不需要灌溉施肥,也不需要特别的关爱,它依靠最原始的生命力量,在我国的大江南北生根发芽。

大自然赋予松树充裕的时间。松树属于长寿树种,它的寿命长达千百年,高达数十米,岿然屹立在天地之间。它是古代人们心中的百木之长,古籍中也有记载:松柏之有心也,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孔子曾赞美松柏:“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松树的生命力、品格和风格,使其成为无法忽视的存在。

从秦始,人们就开始将山间的松树移植到自家的庭园里。到了唐代,庭院种植松树已经相当盛行。阿房宫、华清宫里,都种满了松树。清代皇帝避暑之地的承德避暑山庄山区内,光松树就有60多万株。大片的古松和成片的松林,与皇家建筑的红墙黄瓦相协调,庄严肃穆。而私家园林的松树,则构建出一处充满东方意蕴的秘境。

文人墨客们对松树情有独钟,他们在松林中行走,在松树下小憩。听松风也成为文人间的风雅之举。山中宰相陶弘景爱听风声,“每闻其响,欣然为乐。”陆游对此心领神会。每当秋月当空,风入松树林,发出呼啸声更显得意境萧肃。他们懂得欣赏松风的妙处。

画松者络绎不绝,自宋元以来,松树一直是古代艺术家永恒的表现对象。五代时期有一位叫荆浩的人,对松树情有独钟。他隐居太行山时发现了秘境中的古松树,“因惊其异,遍而赏之”。他怀着对松树的深情,认真观察与研究,领悟到画松的妙理。同样是画松树,不同画家能够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风貌。

从五代起画松名家辈出各领。五代时期荆浩的《松鹤会琴图》是画松中的代表作;宋代马远的松枝瘦硬如铁、形态威武;郭熙画松枝干盘结曲折犹如虬龙飞舞;清代石涛画松笔墨丰润、颇具撼人气势;八大山人笔意了了笔间神丰……松树造型奇特无论搭配高山河水还是云雾都别有一番风味。

在山林间忘情于山水之间身伴孤树听松涛是难得的逸事。而松树从山林到桌案则是案头泉林的延续。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代人们就将山野间的松树移植到庭院观赏。明清时期松树盆景更加盛行成为各大花卉盆玩的首选。与松树盆景相搭的词往往是怪取其苍老古怪为佳表现出松树盆景的姿态的词语一般用老、绿、劲、奇。想要成为合格的松树盆景一定要会凹造型掌握常见的盆景造型如丛林式、斜干式、卧干式等。这些造型使得体量虽小却有着大树的风采令人惊叹于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人们的匠心独运结合起来的美感呈现出一个极致的视觉盛宴同时这亦是人们对于大自然的独特理解及生命尊重的最佳展现。这些场景如一幅动人的画卷展现在眼前使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秘和生命的力量这种独特的体验和感受令人难以言表让人心生向往并沉浸其中流连忘返赞叹不已的同时也引人深思感慨万分这便是松树带给我们的无尽魅力与乐趣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