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墨条要叫金不换


《何氏川墨:铜梁之骄傲》

许多人熟知徽墨,却鲜少知晓世上还有被北宋诗人苏泂赞为“琅玕翠饼敲玄笏”的川墨。南宋学者周辉在《清波别志》中也有对川墨的记载,它早在宋代就已名声在外,并常被作为文人赠礼。

川墨的起源虽难以考证,但在重庆市铜梁区乃至川渝一带,何氏川墨却有着详实的历史。何氏川墨是铜梁的一张名片,其背后隐藏着一段传世的故事。

凯祖孙三代致力于川墨制作技艺的钻研。何氏川墨的兴起,始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何氏第七代孙珠从四川自贡有名的制墨家族周家承引而来。珠,原本是铜梁地区的一名廪膳生员,后来转为教书先生。因常需购买墨锭,便学习制墨技艺,并创办了自家的制墨工坊。在长辈的支持下,这家工坊在铜梁区的蒲吕何家坝开启了它的百年传承之路。

何家墨坊迅速打开销路,其制墨生意日渐兴隆。何家不仅注重产品质量,还重视客户需求和市场调研,逐渐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随着声名日盛,规模逐渐扩大,何家决定向墨品规格多样化、品质高端化发展,为墨商与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制墨工坊的设施日趋完善,工艺逐渐成熟,形成了何氏独特的制墨技艺,并创建了“何氏墨”的专用名号,开发了多种高级墨品。品质的提升自然也带来了产量的增长。

制墨工坊所在的何家坝因此更加繁荣,吸引了众多临近乡镇的教书先生、店家伙计以及远道而来的墨商和学徒。名扬川渝的何氏制墨与何氏墨具一同受到了人们的瞩目。

早在墨坊初创之时,何家就决定自力更生进行墨具雕刻。从选料、设计到钻研雕刻技巧,何家投入了大量精力。本就有着高超木工技艺的师傅们很快就掌握了一整套的制作工艺。制作墨具对工匠的手艺和眼力要求极高,每一刀一凿都需要精准控制。

凯不仅懂制墨,还对墨具雕刻有着丰富的经验。在墨具制作中,关键环节是图案雕刻,除了工艺要求极为精细之外,花样也要不断创新。何家的墨具和墨锭在品质和外观上都远超市面上许多同类产品。

各地墨坊纷纷与何家合作,从清末到民国初期,何家凭着精湛的墨具雕刻技艺名冠川东,几乎垄断了整个四川地区的墨具市场。

近年来,加强了对非遗的挖掘与保护,何氏制墨技艺也得到了重视。凯积极寻求文化部门的支持,并成功让何氏制墨技艺得到关注和保护。2016年,“何氏制墨技艺”被列入重庆市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凯也被认定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近年来,在铜梁区非遗保护中心的支持下,凯重新创办了制墨厂。如今,为了满足书法名家、收士和爱好者的需求,他会不定期生产各种祖传和新制的墨锭。这些墨锭虽因时间流逝而略显陈旧或磨损,但它们的品质和魅力却因此更加凸显。

“这几间房子的后面是何家老院子,也是何氏川墨的发祥地。”凯的话语中透露出一种释然和笃定,“这是一种告慰,也是一种回归。”内容摘编自《手工》杂志。摄影丨刘海军 图丨杨万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