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屏幕突然出现一条条线,别慌,教你几个简单方法自己就能解决!
谁能想到,随着手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手机厂商在核心配置上的进步可谓日新月异,无论是性能、影像、续航还是屏幕,相比过去都有了质的提升。与此一些手机的周边配置却在不断退步,其中最令人不满的便是充电协议。
近年来,手机充电协议混乱的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曾经,我们期待各家手机厂商能够共同推进充电标准化,让充电这件事变得简单起来。但现实却是,充电似乎只是一具空壳,很少有厂商真正重视起来。
为什么会这样呢?近期OPPO推出的一条磁吸编织数据线引发了小雷的思考。这条数据线既方便用户收纳,又能支持100W的VOOC闪充和PD快充。令人费解的是,OPPO所有支持高功率快充的手机却只能使用自家的专属充电头。这条数据线虽然是双U-C,但却无法适配OPPO的U-A接口的所有充电头。
这一事件反映出手机充电市场的混乱状况。小雷的朋友买了一台支持100W有线快充的华为手机,因一套充电头不够用,额外购买的140W充电头却无法达到原装的充电速度。询问客服后得知,这款充电头所标注的140W是指PD充电功率,而非华为自家的充电技术。实际上,华为这款机型使用第三方充电头的充电功率只能达到20W上下。
不仅华为如此,OPPO、小米、vivo、荣耀都存在这一现象。反观一直被嘲讽的苹果,其充电兼容性却相对较好。换句话说,市面上随便买一个正规的充电头,基本都能给苹果满血充电,但在安卓手机上效果却大打折扣。
这种充电协议的混乱直接导致了用户体验的倒退。用户在选购新手机时,除了考虑价格、性能、手感、拍照等因素外,还需要花费时间去研究晦涩难懂的充电协议,并在使用过程中准备多种充电器。
以我自己为例,同时使用小米和vivo手机,在公司和家里都需要为它们准备专用的充电头和充电线。每次充电前还需要辨认哪条线是vivo原装,哪条线是小米的。这种体验非常不友好。
用户期望的是快捷的充电体验,而不是在充电时面临各种选择和限制。如果厂商无法提供良好的充电体验,用户可能会选择兼容性更好的其他品牌手机。
实际上,手机厂商们也曾试图改变这一局面。在2021年,手机厂商曾联合工信部建立了一个叫UFCS的充电,旨在解决各家都使用私有协议的困境。当时vivo和华为也带头推出了兼容44W UFCS融合快充协议的手机和充电头。这个似乎并没有得到持续的关注和支持。
这并不能完全于手机厂商的不上心,因为UFCS融合快充协议本身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功率问题,第一版的UFCS最高功率仅有44W,实际测试只有30W左右。这个功率对于许多手机厂商自家的120W、200W甚至更高的快充技术来说完全不够看。UFCS协议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其建立的初衷是希望各家品牌无论使用什么充电器都能获得不错的充电功率,但却加入了一个让人难以理解的限制:手机接入电源后,会优先识别UFCS充电协议。这意味着即使你使用了更高功率的充电器,手机的充电功率也只能达到UFCS协议规定的最高值。
深究原因,还是在于UFCS协议需要手机厂商之前积累的充电方案,这自然难以接受。而各家为阵的局面早已形成,想要改变并不容易。
那么,手机充电协议就真的无法统一了吗?其实也不必过于悲观。一些手机厂商已经开始通过不同的方式尝试解决这一问题。例如,vivo通过OTA的方式让部分手机支持100W的PPS充电协议,小米则开放了“澎湃秒充”协议,允许所有第三方充电厂商接入。
说了这么多,市面上到底有哪些能够既给各品牌手机快充,又能给电脑、游戏机、相机等电子设备供电的充电头呢?这不仅仅取决于第三方配件的实力,还要看设备本身的充电协议兼容性。目前市场上对充电协议兼容最好的仍是vivo。小米也有一些不错的表现。为了尽可能满足不同品牌用户的充电需求,这里推荐两款第三方品牌充电器。
第一款是来自ANKER的最新产品——ANKER140W屏显充电器。其改进了接口设计,并配备了屏幕显示每个接口的输出功率。这对于需要多设高功率输出的场景非常实用。另一款来自倍思的Nomos 100W氮化镓桌面充电器也是不错的选择,其配备了多个U接口和可伸缩收纳的U-C线,最大支持100W输出功率。
对于用户而言,手机丰富的快充兼容性给了用户更多自由与选择。与其让所有厂商都加入同一个充电,不如各个厂商主动开放、积极提升充电兼容性。推广多种外语的开放国度给我们的启示是:与其追求大一统的充电协议,不如让手机去适配充电器和充电宝,这或许是解决当前硬件补能体验割裂的关键一步。让我们期待一个更加便捷、兼容的手机充电时代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