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鞘吃自己的脑子
文章撰写:熊宝包
沿海风情与海鲜之魅,尤以海鞘最受食客喜爱。海鞘,又名“海凤梨”、“海菠萝”,在某些北方沿海地区更是被称为“海”。其美味与营养并重,深受大众喜爱。
海鞘成熟时,形态似茄子或花朵,常固定于船底、海底或礁石之上,初看如海底绿植。其却是一种特殊的动物,更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生命体。
多数海鞘为雌雄同体,可产卵亦可放精。它们的繁殖并非单靠自身完成。因为精卵的成熟时机并不统一,故而它们必须与另一株海鞘相互配合。
可以说,海鞘具备了既当父亲又当母亲的能力。它们也不仅仅局限于有性繁殖,还能够无性繁衍。
当无法找到合适伴侣时,海鞘便以其神奇的繁殖方式,犹如树枝分叉般,“发芽”出新的个体。小海鞘在母体上发育成熟后,便会脱离母体,成为独立的生命。
特别指出的是,这种无性繁殖产生的新海鞘并不具备母体的全部繁殖能力。它们需要通过有性繁殖的方式,才能继续延续。
尽管无性繁殖有所限制,但海鞘凭借其独特的繁殖方式,得以遍布全球海域。即使它们在成长过程中“舍弃”了自己的部分大脑,也丝毫不影响其的繁盛。
别看海鞘扎根海底似乎静止不动,实则它们是充满活力的动物。幼时的海鞘形似小蝌蚪,长大后则如花朵般固定一处。
作为脊索动物的一员,海鞘在动物界的地位与人类相仿。
脊索动物门是动物界的高等门类,包括尾索动物、头索动物和脊椎动物。其共同特征是:在个体发育的某个阶段或全程中具有脊索、背管和鳃裂等特征。
因海鞘的脊索位于尾部,故它们被归类为尾索动物。海鞘的这一特征只是短暂的。初生时,海鞘形似小蝌蚪,拥有大脑、心脏和腮,可自由游动。
在短短的12小时内,它们需游至安全之地并固定下来。此后,一场“逆行”便悄然开始。
这场“逆行”使海鞘逐渐舍弃了部分重要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它们丢弃了尾索,将索退化成了节。随后,体内出被囊素包裹身体,使其看起来更像植物。
在完成这一系列变化后,原本可自由游动的海鞘只能如海底植物般静待时光流转。嘴巴吸取海水中的浮游生物。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不再使用的(如高耗能的大脑)并不会浪费。实际上,它们会被海鞘用来滋养自身发展所需的营养素。
至此阶段的海鞘几乎丧失了移动和思考的能力。
作为海中的奇妙生物之一,它们的繁殖习性一直是科学家的研究重点。海鞘的强大修复能力更是吸引了医学界的目光。若能解开其中的奥秘,人类的医学技术或许能迈入新的领域。
海鞘的“逆行”发育方式也引起了进化论者的极大兴趣。它是否揭示了脊索动物的起源之谜?亦或是新进化的起点?
早先时候人们曾认为这些固定在船底的生物对船体有害。然而后来发现它们不仅美味可口还营养丰富。
因此海鞘逐渐成为了人们餐桌上的佳肴。为了从动物进化成类似植物的存在所付出的努力和牺牲最终竟成为人们的美食真可谓是“无巧不成书”。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