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是明教的人吗


文:罗山重述

朱元璋,虽受教育限制,仅在中随和尚认得数字,常被后人评述为“以游丐起事,目不识书”,却未以此自惭。他广交儒士,结识了如朱升、宋濂、刘基等饱学之士,他们为朱元璋的文化成长提供了助力。

朱升的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得到朱元璋的认同,他在听取后即兴挥毫写下“梅花初月楼”五字。对陶安则题写对联,赞其“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尽管宋濂酒量不佳,朱元璋仍以酒相待,后以《楚辞》相赠,并附赠白马,再作《白马歌》以显情谊。

在朱升的筑墙积粮策略下,朱元璋强化了金陵应天的防御工事,此城最终在陈友谅的重兵下屹立不倒,消耗了陈友谅的大量有生力量。而刘伯温提出的“先汉后周”的战略布局,使朱元璋在各势力间游刃有余,最终于鄱阳湖一役中击败陈友谅主力,随后自封吴王,并消弭了江南的张士诚势力。

历史学者吴晗曾指出,朱元璋的明王称号源于明教经典《大小明王出世经》,推测其国号“大明”亦与明教有关。此观点在文学作品中广为流传。虽后有学者质疑大明与明教之关联,但当时明教在中下层民众中的流行不容忽视。明教,即发源于波斯的摩尼教,元代随着西域人的东进,再次为中原人所熟知,并成为农抗的精神支撑。

朱元璋领导农民军时,难免受到明教的影响。但在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对张士诚开战前夕,朱元璋发布的檄文对进行批判,质疑其救世理论的真实性。吴王朱元璋在文中将描绘为无恶不作的。登基为帝后,他更是指责历史上的农民者如陈胜、吴广等皆为“惑众”的乱臣贼子。这样的态度转变令人疑惑,真是环境造就了决策吗?

历史的脉络中,朱元璋的形象显得复杂多变。他虽出身微末,却能集众智、纳众策,最终建立起明朝的基业。其与各种的纠葛关系也成为了历史研究的一部分。无论其后的评价如何变化,朱元璋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与影响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