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躲灯讲究


夜空繁星闪烁,地面上灯火辉煌,一派热闹的景象。不知不觉间,农历正月十五的脚步悄然而至。这一日,被誉为元宵佳节,是华夏大地一年一度的盛大庆典。在这天,大街小巷人潮涌动,欢声笑语此起彼伏,到处洋溢着浓厚的节日气氛。

元宵节的传统活动丰富多彩,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莫过于赏花灯、闹花灯了。家家户户都会挂上各式各样的灯笼,点亮了夜晚,也点亮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盼。

赏花灯不仅是元宵节的传统习俗,更是人们对团圆、红火、幸福、美满生活的祈求的象征。在这一天,除了赏灯的欢乐,还有一种叫做“躲灯”的习俗让人感到好奇。

所谓“躲灯”,是一种富有民间色彩的传统活动。尤其对于新婚的新媳妇来说,她们在元宵节这一天有着特殊的规矩需要遵守。按照传统说法,新媳妇不能观看婆家和娘家的灯笼,因此需要“躲灯”。

这一习俗起源于满族的传统文化,后流传至地区,并逐渐成为一种广泛的社会风俗。据传,新媳妇在婚后不能让祖先看见与父母同住,而元宵节又是民间祭祖的日子,因此新媳妇需外出避灯。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性别角色的某些看法和家庭传承的重视。

那么,“躲灯”具体怎么操作呢?通常新媳妇会选择到姑姑或姨家暂住,或是去邻居家度过这一晚。有些地方甚至规定婚后三年内的夫妻都需在正月十五这天晚上“躲灯”。

如今,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新婚夫妇选择独立居住,不再与父母同住,“躲灯”的习俗也逐渐淡化。这一传统仍然在部分地区被保留下来。

关于不“躲灯”的后果,古时流传下来的俗语让人不禁唏嘘。例如,“闺女看了娘家的灯,娘家穷得钉打钉”,或是“正月十五不躲灯,先死老公公”等说法,虽然如今看来纯属,却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观念和传统文化的体现。

不管怎样,“躲灯”的习俗在年轻人心中或许已经淡忘,但元宵节始终是家人团聚的日子。无论是与家人共度还是与朋友欢聚,都让这个节日充满了温馨和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