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往不咎即的意思


“既往不咎”这一成语,源于古籍《论语·八佾》中的一段故事。故事主角为儒家大师孔子及其门生宰我。在春秋时期,鲁国国君鲁哀公对祭祀土地神一事极为重视,即便是遭遇外敌侵扰,他也会将土地神的牌位随身携带,视其为一切大事的重要对象。

某日,鲁哀公因难以决定土地神牌位的制作材料而犯难,随即召唤宰我,向他咨询此事的最佳选择。宰我毫不犹豫地回答道:“夏朝时用松木,殷朝时用柏木,而周朝则选用板栗木。”

孔子得知此事后,对宰我的答复表示了不满。他认为宰我的答案荒谬无据,因此对宰我进行了严肃的批评教育。孔子告诫说,对于已成之事不必过多解释,已定之事亦无需多加劝谏,而对于过往之事则更不应追究责任。于是,“既往不咎”这一成语便由此而生,寓意着对于过去的事情我们不应再责备或追究。

还有另一则与“既往不咎”紧密相关的故事。在齐国内乱时期,管仲与公子小白各自逃难。在逃亡过程中,公子小白不幸被管仲射中,但管仲并没有杀他之志,反而放他离去。后来公子小白成功回国并成为齐桓公,他重用了管仲。这个故事后来也成为了“既往不咎”的象征,强调了对于过去的错误应不再责备,而应着眼于未来。

这两个故事都传达了“既往不咎”的精神实质。这种精神教导我们应学会宽容与理解,不应因过去的错误而一直责备他人。相反,我们应该向前看,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