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间市属于哪个市


黄泛区域概述(2)

所谓“黄泛区”,乃指历史上因黄河泛滥而受影响的区域。此一区域以荥阳台地为起点,向东北及东南方向延展,形成一扇形地带。在东南方向,黄泛区的边界穿越河南中部、淮河干流,直至安徽西南部的大别山北麓,覆盖整个淮河中下游流域;而在东北方向,则延伸至天津东部,黄河历史上的最北出海口。这意味着,我们之前所提及的太行山麓城市带以东地区,历史上都曾直接受到黄河的影响。

在这片广袤的扇形区域内,并非毫无幸存之地。山东丘陵便是其中之幸存者,与济水擦肩而过。在华夏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山东丘陵的地位显得尤为独特且重要。此高地孕育了深远影响华夏文明形成的“东夷”文化。

尽管华夏部落自西部黄土高原崛起,带着黄土气息的“华夏”一词成为整个文明的代名词,并最终在争夺之国控制权的博弈中取得胜利,但这并未削弱山东丘陵的地缘重要性。位于丘陵地带最西端的泰山,不仅在之国中获得“东岳”的尊贵身份,更成为历代帝王彰显文治武功的标志。

山东丘陵之所以能成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关键在于其较高的地势使其得以免受黄河之水的侵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类对水怀有复杂的情感。虽然温带平原地区开阔、肥沃,在农业和人口潜力上具有明显优势,但低流河水也有可能带来灾害。在人类力量尚显渺小之时,人们倾向于在高地上生存,待掌握自然规律或具备人工干预的能力后,再进入低地发展壮大。

四千年前的大禹治水,是人类首次对以黄河为核心的华北平原水系进行治理。除去其中的传说和演绎成分,整个治理工作的地理脉络依然清晰可辨。大禹及其华夏先要对山东丘陵以西、以北的黄河河道进行了疏导工作,设立了一个可控的区。此区的西界被称为“禹贡黄河”,它保障了太行山麓城市带的安全;南界则控制在山东半岛北缘,即今黄河河道之北。

在这样一个喇叭形的区域内,黄河下游的支流拥有多条入海河道。例如,滹沱河下游线被统称为“九河”。正因为这些黄河下游分支的存在,“河”这个原本专属于黄河的标签开始被用作后缀用在每条黄河下支的名称中,并进而取代“水”成为一个通用名。

此处需注意,“九”并非实指河道数量,在以“河”为后缀的水道通用名流行时,这一区域的水道多达十余条。我们可以将这个最终汇入渤海的黄泛区称为“北黄泛区”,而受黄河影响的向南区域则称之为“南黄泛区”。

从地缘结构来看,大禹治水的主要目标是保障中原的安全。在禹贡九州的设计中,豫州因其居于九州之中的位置而被称作“中州”,其地理设定位于大河之南。这也是后来“中原”概念虽扩展至部分黄河以北地区,但仍以“河南”为标识的原因。

控制这一枢纽板块的族群可借此基地向河北、山东、江淮地区辐射影响力。鉴于此,大禹在完成治水功业后,其子启建立夏朝的说法在地缘角度是合乎逻辑的。

在大禹所疏导的下游分支中,最西侧以今天津为出海口的这条干流被后世标定为禹贡黄河。民间有“九河下梢天津卫”之说。而最南端的一支则是位于今天黄河下游河道之北的徒骇河。这片位于禹贡黄河以东、徒骇河以北的北黄泛区,简单明了地被一个地理名词所覆盖——它就是“河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