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能组成什么四字成语


不要追寻『道』的解析,而是融入『道』的境界。

《道德经》首章节摘录:此两者同源异名,同谓之玄妙,深奥至极,为众妙之门。

前文中,老子为孕育天地万物的力量赋予了名称——“无”与“有”,并对其进行了阐述。

显然,老子认为他的表述仍有未尽之意。此句中老子再次以“玄”为名,赋予了“无”与“有”。

请注意,“无”单称并不构成玄妙,同样,“有”也并不构成玄妙,唯有“无”与“有”共同存在,才被称为“玄”。

实际上,“玄”象征着“无”与“有”的融合关系。老子觉得仅称其为玄仍显不足,于是再冠以“玄之又玄”的命名。

从文字解析的角度来看,“玄”被解释为深远幽渺,“玄之又玄”则表达了无边无际、深不可测的意境。通俗来讲,那些难以理解的事物便可称之为“玄”,比如有人会感叹“这事太玄乎了!”,即表示事情不合逻辑、难以理解。

先暂且说到这里。

在《道德经》首章中,老子以简洁明快的文字抛出了八个名字:道、名、无、有、妙、微、玄、玄之又玄,而这些名字各自所指又难以用言语准确界定,这恰恰体现了人类思维与语言的局限。

具体而言,试图理解那些无法用言语描述的事物,往往会使我们陷入不断创造新词解释旧词的循环中,难以自拔。老子的每个字都包含了深刻的哲理,即便字面意义无法准确诠释其深意。若要真正领悟老子的“道”,只有一条路径,暂且卖个关子,后文再述。

继续探讨,“此两者同源异名”的表述似乎不合常理,在物质世界中,“无”与“有”作为两种最不可能相提并论的存在形式,却被老子视为一体两面。这种认知上的差异源于观察视角的不同。所见的山水,其存在与否清晰分明;然而从“道”的视角来看,时间的流逝与物质的存在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

尝试从时间的维度去感受“道”的视角。若以人类的时间尺度衡量,山是山,水是水;但若将时间尺度拉长至千年甚至亿万年,山的形态、水的状态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金刚经》中提到“所有表象皆为虚妄”,唯有超越表象,方能洞察真相。

而“道”的视角则更为广阔深邃。所以老子言“无”与“有”同出而异名。

在道家理论中,“无”与“有”是道的两面,以“无”为体,“有”为用。“道”正是通过这种体用关系化育了天地万物。

看,这里我又引用了道家的“体、用”来解释前文内容,不知不觉又陷入了思考的迷宫。让我们继续探索。“妙”如前所述意为微小,“众妙之门”则可理解为通往万物奥妙的途径。

通过对前文的梳理,此句可解释为:“无与有虽名异实同,合称玄妙。而此玄妙意味着深不可测,当你领悟到自己的探索终究有限时,便开启了通往万物奥妙的门户。”

虽然我们终究无法完全理解中的深意,但为了更好地领悟其内涵,我们仍需细细品味老子用词中的深意。

在老子的时代以及之前,“玄”字常用来表示天空,《易经》中称之为“天玄地黄”。从颜色上看,“玄”代表黑色但不是视觉上的黑色而是指无法穷尽的不可知性对于人类而言天永远是最不可知的所在。这种不可知被称为玄奥、玄妙、玄秘以至于在魏晋时期发展出了“玄学”。一切不可知的事物都可以被称作玄如玄天、玄黄、玄武、玄德等。

那么未来是否有可能实现哲学、科学、玄学的统一呢?或许在某个层面上可以实现如用数学公式描述灵魂或用数字技术复刻大脑但每当你解开一个谜团新的谜团又将出现无穷无尽这就是“玄之又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