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的


消费者净收益,也被称为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与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的差额。

我有一位钟爱古瓷器的朋友,某日他兴奋地联系我,告诉我他刚拍得一件精美的瓷器,并邀请我共同欣赏。尽管我对我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感到敬仰,但在他眼中,那件小巧的瓷瓶仿佛是宝贝一般。在我听完他详尽的讲解后,我不禁好奇地询问了购买价格:“这得多少钱呀?”他回答说:“两万三!”我吃惊不小,他却满心欢喜地解释:“这可是我捡到的便宜货!我原本以为要花费四五万呢!”

通过这个实例,我们可以轻松理解“消费者剩余”的含义。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我的这位古瓷器爱好者朋友在这次拍卖中获得了怎样的收益呢?除了拥有瓷瓶这一最大收获外,他的原计划出价四万元,而实际上只花费了两万三,从而节省了一万七千元。这一万七千元便是他的“消费者剩余”。

我们购买物品时所愿意支付的价格受个人主观评价的影响很大。这通常就是我们所说的“值不值得买”,并体现在我们心中的最高出价或“需求价格”上。

这种主观评价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商品给我们带来的效用大小决定了其价值。例如,生活必需品的消费者剩余通常较大,因为它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对我们的效用较大。尽管这类商品的市场价格一般不高,但我们仍愿意支付较高的价格。

我们会比较类似产品的效用和价格,选择其中更为“划算”的一个。如果一种商品物美价廉,在同类产品中更受欢迎,那么它的消费者剩余就会更大。

当我们购物时,如果卖家的要价低于我们心中的需求价格,我们就会感到满足,这种满足感就是“消费者剩余”。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满足感只是一种心理感受,而非真金白银的实惠。我的朋友获得了一万七千元的“消费者剩余”,但他并没有真的多出一万七的现金,而是得到了价值一万七的福利感或满足感。

尽管我们没有获得实质性的经济收益,但俗话说“千金难买我愿意”,这种满足感时刻影响着我们的购买行为,进而影响市场需求。

在购物时,我们常常与卖家进行价格谈判。例如,你问卖家商品价格,卖家报出四十一元,你可能会认为价格过高而反驳说:“顶多给你二十块!”这就是我们与卖家之间的价格分歧。卖家希望价格越高越好,而我们则希望获得更多的消费者剩余。

当我们以低于需求价格购买到所需商品时,我们会感到非常划算,甚至有一种占到便宜的喜悦。这种喜悦感会促使我们继续购物,直到这种“便宜感”减弱或消失为止。相反,如果商品价格高于我们的需求价格,那么我们的消费者剩余就会变为负值,我们就不会购买或购买后感到上当受骗。

《日常经济学知识解读》系列文章:

本系列文章《日常经济学知识解读》涵盖了民生、博弈、消费、市场、投资等多个方面。其内容由四川大学经济学学士“靠谱的老贺”根据大学所学知识和网络资源汇编整理而成,旨在为更多读者介绍经济学知识,帮助大家看清经济生活中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