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民风作文400字
图示:杨共国(左一)正悉心指导孙女绘画的情景,由摄影记者杨强捕捉并记录。
置身于广西三江侗族县独峒农民画博物馆之前,一片自然与艺术的融合之感油然而生。清亮的流水、摇曳的吊脚楼、连绵的风雨桥、古朴的水车,都在此凝固为画中的永恒。小河内,鸭戏水波,鱼跃水底;鼓楼四周,侗族欢快地跳起踩堂舞,身着盛装,与芦笙曲共舞。这巨型墙绘跃然于博物馆外墙之上,色彩斑斓,画风拙朴,令人叹为观止。
在独峒农民画博物馆内,展览着杨共国等一批知名侗族画师的杰作。小学生们的竹编画“簸箕画”亦在其中展出。这种独特的“簸箕画”以竹编簸箕为载体,以丙烯为颜料,生动地展现了侗族的独特风情。
无论是纸上的绘画、墙面的艺术还是竹编的装饰品,侗族画师们都巧妙地将日常用品转化为艺术品。侗族农民画主题鲜明、造型多变、画风纯朴、色彩明快,地域性与性的和谐统一,为其打造了独特的文化艺术内涵和特色。这在的农民画中实属罕见,在民间艺术中独树一帜。
独峒村位于广西、湖南和贵州三省(区)交界处,是侗族的聚居地。这里不仅有风雨桥、鼓楼等建筑艺术,还是侗族农民画的发源地和传承地。这里的人们,无论男女老少,都能挥笔成画,墨香四溢。
杨共国作为当地享有盛名的画师之一,其绘画生涯始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的条件虽有限,他却能以锅墨、蓝靛及山上的果子等自制颜料进行创作。他热爱绘画,一有空就在地上、墙上随意挥洒。“我热爱绘画,”杨共国回忆道。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条件的改善,杨共国的绘画技艺日渐精进。其作品色彩丰富多样,多次在全国竞赛中获奖,成为远近闻名的画家。他的作品不仅为家庭带来了经济收入,还吸引了外国友人的目光。其中一幅作品曾被外国人以3000元的价格购得。
杨共国的家是一处古色古香的木结构建筑。二楼是生活起居之所,一楼则是“三江侗族风情画研究基地”。屋内摆放着木桌椅,墙面上挂满了装裱精良的画作。在这里,他教授村民们绘画——从妻子儿女到8岁的孙女都是他的学生。还有来自全村的百余名村民和学童。
在这间略显简陋的画室里,一幅幅侗族风情画从大山中走出,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这些作品由满是老茧或稚嫩的手绘制而成,成为无数外国友人珍藏的艺术品。它们在五大洲四大洋之间搭建起一座友谊的桥梁。
独峒村涌现出一批颇具影响力的农民画师。近年来这些侗族农民画师成为“现象级”网红。他们虽未受过专业训练和理论熏陶却能将侗族的淳朴民风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用画笔展现出来触动人心的“香格里拉”。
三江侗族农民画在人类学及审美学中具有不可估量的艺术价值。2012年侗族农民画被正式列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予以保护传承。
独峒农民画博物馆是当地整合全县资源建立的示范点旨在通过“文化+旅游+互联网”的产业模式促推侗族农民画的传承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这也是杨共国们所期待的未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享幸福生活。
(完)